系辞雅正 下(4-6章)
(2008-08-30 23:21:41)
标签:
系辞周易杂谈 |
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 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用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周易》说:“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夫子解释说:“天下的人忙忙碌碌的都在想什么呢?天下的事情目标一样方法不同,目的一样想法不同。我们来看看天下的人忙忙碌碌的都在想什么:
他们看到日落则月升,月落则日起,日月交替推移就产生出光明。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交替推移就形成岁月轮回。往,就是收而隐;来,就是伸而展。一收一展相互协调就产生了功用。——这2个例子,是古人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叫比兴。借自然之现象,举一反三到我们自身的思考。
尺蠖毛虫弯曲其腰,是为了下一不步的伸展。龙蛇冬天蛰伏,是为了保存生命。——这里是对比所反映出的道理的总结。
人们精细地研求义理乃至于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能够实际运用。利用这些安身立命,则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才德境界。——兴也,兴是论述的重心。
除此之外,我不知人类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追求)。能够穷尽事物的神妙规律加以自如的运用,就是人类最大的的成就。”——对兴的总结——这一小节总论人生观。
《周易》说:“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夫子解释说:“不应当受困的地方而被困(咎由自取),名誉必然受辱没。
不适宜依靠的东西而去依靠,生命必然危险。既受辱没又遇危险,离死亡都不远了,还怎么能见到他的妻子呢?”
《周易》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夫子解释说:“隼,是一种禽鸟。弓矢,是一种器械。发矢射隼的,是人。君子技艺在身,待时而动,哪会有什么不利呢?一旦行动就毫不迟疑,所以能举必有获。这是讲身负才华而展露头角的人。”
夫子说:“小人不因自己不仁而有所羞耻,不因自己不义而有所畏惧,不见到好处就不努力,不因为别人的宽容而感到威慑。受到小的惩罚而获得大的警诫,这实际是小人的幸运。”《周易》说:“屨校滅趾,無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积累点滴善行不足以成美名,不积累点滴恶行不足以灭罪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没有益处的事而不去做,把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改正,以至于恶行积累得无法掩盖,罪过扩大到不可挽救。《周易》指出:‘何校滅耳,凶。’”
夫子说:“凡是倾危的,是由于安于其地位。凡是灭亡的,是由于保守其所有。凡是祸乱的,是由于自足于日常治理。因此,君子才安定时不忘危胁,拥有时不忘失去(比如丰年存粮),太平时不忘祸乱,因此能够维护自身安定和保障国家稳固。”《周易》指出:‘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夫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贵,知慧狭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召来灾祸的。《周易》指出:‘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就是讲力不胜任的情况。”
夫子说:“能够知晓变化的苗头,算是达到神妙境界了吧?君子与在上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在下的人交往不轻慢,可以说是知晓变化的苗头了吧?几,就是事物变动的微小征兆,是产生吉凶前就出现的端倪。君子发现这种先兆就立即行动,决不拖到明天(不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觉悟)。
《周易》说:‘介于石,不終日,貞吉。’既然路标已经指明,何必还要犹豫不决呢?立即就可以判断了。君子既知事物的几微之理,又知事物的显著之功,既知顺势,又知刚强,所以成为万民的景仰。”——见几而作,则事半功倍也。
夫子说:“颜回这个人,几乎做到知几了吧!一有过失,没有不自知的。一知过失,没有再重犯的。《周易》指出:‘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天地之气交融弥漫,使得万物化育醇和。男女阴阳交合精气,使得万物化育生命。《周易》指出:‘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就是讲合志于一的道理。”
夫子说:“君子先安定自己的处境,然后才试图行动;先平心静气清晰思路,然后才有所谈论;先建立交情友谊,然后才求助于人。君子做到了这三条,因此待人处世才会完美。(相反)如果本身危险就妄动,别人就不会跟随;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响应;如果没有交情就向人求助,别人也不会帮助。没有人帮助你,则伤害你的人就要到了。《周易》指出:‘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第四章联系生活阐述《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一些道理,这些理性认识是对人生事理的深刻分析,对今天依然具有宝贵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夫子说:“《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吧?乾卦属性阳,坤卦属性阴。它们阴阳相合,而乾刚坤柔依旧各有其独立的性质。从而体现天地的作为,通晓神明的高尚用心。
六十四卦的命名,繁杂而恰切。我们考察这些卦名所表述的事类,是在反映衰世的意味吧?
《周易》阐述过往以来的经验,以启发我们明察未来,发现细微的苗头,深入幽隐的道理。
它拓展开来恰当地命名、精确地辨析事物,用正大的言辞来阐述见解,已经很完备了。
《周易》64卦所用的名称虽然微小,但所取类比喻的事情却非常广大。这些卦的主旨深远,辞句文雅。其言语曲折婉转却切中事理,其论事纵横无际却含有深意。
因为人们经常有所疑惑才需要《周易》来指导行动,使人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第五章说明64卦的特点和意义。
第六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
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
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
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礼﹔復,以自知﹔
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周易》的兴起,大概在中古时代吧?创作《周易》的人,大概心怀忧患吧?
所以,履,是在阐述德性的基础;谦,是在阐述德性的把握;复,是在阐述德性的根本;恒,是在阐述德性的巩固;损,是在阐述德性的修持
;益,是在阐述德性的充实;困,是在阐述德性的检验;井,是在阐述德性的源泉;巽,是在阐述德性的自如。
履,是说平和反而更能达到目的;谦,是说尊重他人反而更加光大自己;复,是说微小环节反而更能看清事物;恒,是说繁杂环境更应择善持
中;损,是说现在的难为却为以后的顺利铺平了道路;益,是说不断增进充实才能不造作;困,是说极端困窘就会去想办法;井,是说安居其
位时更应施德于人;巽,是说事事顺心时更应低调处事。
履,告诉人们用平和的态度手段去实践;谦,告诉人们用制约恭谨来遵守礼节;复,告诉人们用自我觉悟老保持清醒:恒,告诉人们用专一坚
持来维护操守;损,告诉人们用远离危险来避免祸害;益,告诉人们用促进发展来增加福利;困,告诉人们用减少欲望来排解忧怨;井,告诉
人们用明辨是非来施行道义;巽,告诉人们用随时应变来把握权位。
第六章用三陈九卦来证明作者对“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证明。这个忧患之心也是儒家对社会政治的大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