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中

(2008-07-11 21:12:54)
标签:

文化

分类: 海阔天空
       八、晋(265年~316年):建国者——司马炎(晋武帝)。

     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本义:晋王爵号。

       2、释义:是年,曹魏以权臣司马昭的封域“皆晋之故壤”(注1)封其为“晋公”,继而进封“晋王”。又,司马昭始封高都公(注2),“高都”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注3),故司马昭卒后其子司马炎威逼魏帝曹奂禅位,以晋为国号。

       3、注释:  

       注1:见《晋书·文帝纪》。晋,先秦晋国。

       注2:高都,今山西晋城市。

       注3:“高都”之“高”应“代汉者当涂高”之“高”,又司马昭由高都公进封晋公、晋王,《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显示由“高都”进到“更高(晋)”的层层推演关系。同时,“代汉”也表明司马昭以晋承汉,不承认曹魏的心态,以示自己为正统。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wbr> <wbr> <wbr> <wbr>中

 
西晋 (265-316,计52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265 泰始 武帝(司马炎,236-290)即位
275 咸宁
280 太康
290 太熙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 永熙 皇后贾氏(-300)专政
291 永平
291 元康
297 陈寿逝,著有[三国志]
300 永康 八王之乱(300-306)起
301 永宁
302 太安
304 永安
304 建武
304 永安
304 永兴
306 光熙 怀帝(司马炽,-313)
306 司马彪(246?-306?)逝
307 永嘉
313 建兴 愍帝(司马业)
316 西晋(265-316)结束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wbr> <wbr> <wbr> <wbr>中    
   
东晋 (317-420,计104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317 建武 元帝(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
318 太兴
322 永昌 明帝(司马绍,-325)
323 太宁
325 成帝(司马衍,-342)
326 咸和
335 咸康
342 康帝(司马岳,-344)
343 建元
344 穆帝(司马聃,-361)
345 永和
353 王羲之(开兰亭之会
356 桓温(312-378)北伐,夺回洛阳
357 升平
361 哀帝(司马丕,-365)
362 隆和
363 兴宁
365 废帝(司马奕)
365 陶渊明(365-427)生
366 太和
371 咸安 简文帝(司马昱,-372)
372 孝武帝(司马曜,-396)
373 宁康
376 太元
396 安帝(司马德宗,-418)
397 隆安
402 元兴
405 义熙
418 恭帝(司马德文)
419 元熙
420 东晋(317-420)结束
       

       九、十六国、南北朝。

       十六国:

成-汉(304年~347年):初,巴氐人李雄起于成都,定国号为成;李雄之侄李寿改国号为汉,直接原因为李寿曾受汉王封号,其次,意与刘备的汉乃至刘邦的汉成延续关系,蒙正统色彩。后灭于东晋。

汉-赵(304年~329年):史称前赵。匈奴人刘渊建汉,后其祖侄刘曜篡位,因发迹于先秦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赵国故地,遂承袭赵国号。

赵(319年~351年):史称后赵。羯人石勒所建,其拥有先秦赵国疆域的诸多部分,故以赵为国号。

魏(350年~352年):史称冉魏。汉冉闵建。冉闵取代后赵,而后赵之地历来有赵魏合称之说,弃赵从魏,以别于羯人石勒的赵。又冉闵都邺城,为三国曹魏时旧都,故冉闵建魏与继承前代中原王朝有关。

秦(350年~394年):史称前秦。氐人苻坚建,其发迹、兴盛皆于先秦秦国故土,故以秦为国号。

秦(384年~417年):史称后秦。羌人姚苌建,其本为前秦将领,后自称秦王,亦取所居之地为先秦秦国故土为国号。

秦(385年~431年):史称西秦。鲜卑乞伏国仁建,其亦属前秦,后用兵自立,亦取所居之地为先秦秦国故土为国号。

燕(337年~370年):史称前燕。鲜卑慕容皝建。以所居之地为先秦燕国故土,故取燕为国号。

燕(384年~407年):史称后燕。鲜卑慕容垂建。以所居之地为先秦燕国故土,故取燕为国号。

燕(384年~394年):史称西燕。鲜卑慕容泓建。以所居之地为先秦燕国故土,故取燕为国号。

燕(398年~410年):史称南燕。鲜卑慕容德建。以所居之地为先秦燕国故土,故取燕为国号。

燕(407年~436年):史称北燕。汉族冯跋建。以所居之地为先秦燕国故土,故取燕为国号。

凉(407年~436年):史称前凉。汉族张寔(音shí)建。以所居之地为前代中原王朝政区名称“凉州”(今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一带),故取凉为国号。

凉(407年~436年):史称后凉。氐吕光建。以所居之地为前代中原王朝政区名称“凉州”,故取凉为国号。

凉(407年~436年):史称南凉。鲜卑秃髪乌孤建。以所居之地为前代中原王朝政区名称“凉州”,故取凉为国号。

凉(407年~436年):史称西凉。汉李暠(gǎo)建。以所居之地为前代中原王朝政区名称“凉州”,故取凉为国号。

凉(407年~436年):史称北凉。匈奴沮渠蒙逊建。以所居之地为前代中原王朝政区名称“凉州”,故取凉为国号。


五胡十六国 (304-439,计136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304 甲子年
304 刘渊(-310)国号汉,刘曜(-333)改为赵,即前赵(304-329)
304 成(汉)立(304-347),即前蜀
319 石勒(274-332)立後赵(319-350)
324 前凉立(324-376)
329 前赵灭
337 慕容皝立前燕(337-370)
347 成(汉)灭
348 後赵僧佛图澄(232-348)逝
350 後赵灭
351 苻健立前秦(351-394)
364 甲子年
366 沙门乐僔起造敦煌石窟
370 前燕灭
384 後秦立(384-417)
384 慕容垂立後燕(384-409)
385 西秦立(385-431)
386 吕光(337-399)立後凉(386-403)
394 前秦灭
397 南凉立(397-414)
398 南燕立(398-410)
400 西凉立(400-420)
401 沮渠蒙逊(386-433)立北凉(401-439)
401 天竺国鸠摩罗什(343?-413?)到长安
403 後凉灭
407 赫连勃勃(-425)立夏(407-431)
409 北燕立(409-436);後燕灭
410 南燕灭
414 南凉灭
417 後秦灭
420 西凉灭
424 甲子年
431 西秦灭,夏灭
436 北燕灭
439 北凉灭
439 五胡十六国(304-439)结束


南北朝:

宋(420年~479年):史称南宋。建国者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乃春秋时宋国故地,故受晋封爵宋王并最终受晋禅位,取宋为国号。

齐(479年~502年):史称南齐。建国者萧道成封爵齐王,乃以齐为代宋之号,又是为了应谶“金刀利刃齐刈之”。“金刀利刃”指宋国姓“刘”,繁体为“劉”,“刈”是剪除,意指剪除“劉”者为“齐”。

梁(502年~557年):史称南梁。建国者萧衍为萧道成之族侄,后控制朝政,进爵梁王,禅齐建国。又“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亦有应谶之意。

陈(557年~589年):史称南陈。建国者陈霸先,祖籍地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为先秦周初舜帝之后胡公满的封国陈国,陈国被楚灭后,子孙以国名为氏,胡公满遂成为陈霸先追尊的始祖,且受梁朝策封陈王,故代梁称帝后以陈为国号。

魏(386年~434年):史称北魏。北魏前身代国,为前秦所灭,后拓跋珪重建代国,称魏王,此后建魏称帝,意在表明自己是曹魏的合法继承者,不再受晋国的封号。

齐(550年~577年):史称北齐。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受高洋父兄控制,高氏祖籍渤海郡属于先秦时的齐国,及至高洋被魏帝元善见封为齐王,后代魏称帝,遂以齐为国号。

周(557年~581年):史称北周。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西魏受宇文氏控制。宇文以周礼辅魏,及魏帝拓跋廓以岐阳(今陕西扶风一带,周朝兴于此)封宇文觉为周公,后禅位于宇文觉,乃为国号。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wbr> <wbr> <wbr> <wbr>中
 
南北朝 (386-589,计204年)

南朝 (420-589,计170年)

宋 (420-479,计60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420 永初 武帝(刘裕,-422)即位
422 少帝(刘义符,-424)
423 景平
424 甲子年
424 元嘉 文帝(刘义隆,-453)
433 谢灵运(385-433)逝
445 [後汉书]作者范晔(398-445)被杀
452 孝武帝(刘骏,-464)
454 孝建
457 大明
464 废帝(刘子业,449-465)
465 永光
465 景和 明帝(刘彧,-472)
465 泰始
466 诗人鲍照(414?-466)逝
472 泰豫 後废帝(刘昱,-477)
473 元徽
477 升明 顺帝(刘准)
479 宋(420-479)亡

齐 (479-502,计24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479 建元 高帝(萧道成,-482)即位
482 武帝(萧赜,-493)
483 永明
484 甲子年
493 废帝(萧昭业)
494 隆昌
494 延兴 後废帝(萧昭文)
494 建武 明帝(萧鸾,-498)
498 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
499 永元
500 祖冲之(429-500)逝
501 中兴 和帝(萧宝融)
502 齐(479-502)亡

 梁 (502-557,计56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502 天监 武帝(萧衍,-549)即位
520 普通 印度达摩祖师东来
527 大通
529 中大通
531 [文选]作者昭明太子(萧统,501-531)逝
535 大同
544 甲子年
546 中大同
547 太清
549 简文帝(萧纲,-551)
550 大宝
551 天正 豫章王(萧东)
552 承圣 元帝(萧绎,-554)
554 贞阳侯(萧渊明)
555 天成
555 绍泰 敬帝(萧万智)
556 太平
557 梁(502-557)亡

陈 (557-589,计33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557 永定 武帝(陈霸先,-559)即位
559 文帝(陈蒨,-566)
560 天嘉
566 天康 临海王(陈伯宗)
567 光大
568 宣帝(陈顼)
569 太建
570 回教穆罕默德, 570-632诞生
582 後主(陈叔宝)
583 至德
587 祯明
589 陈(557-589)亡,南朝(420-589)结束



北朝 (386-581,计196年)
(北)魏 (386-534,计149年) 亦称後魏,元魏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386 登国 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即位
396 皇始
398 天兴
404 天赐
409 永兴 明元帝
414 神瑞
416 泰常
424 甲子年
424 始光 太武帝
428 神鵸
432 延和
435 太延
440 太平真君
446 出废佛令
451 正平
452 承平 南安王
452 兴安 文成帝(440-465)
454 兴光
455 太安
460 和平
460 大同云岗石窟开始建造
465 献文帝(拓跋弘,454-476)
466 天安
471 延兴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476 承明
477 太和
484 甲子年
494 迁都洛阳,禁胡风,行汉化,龙门石窟开始建造
499 宣武帝(-515)
500 景明
504 正始
508 永平
512 延昌
515 孝明帝(元诩,-528)
516 熙平
518 神龟
520 正光
525 孝昌
527 郦道元(466?-527)逝,著有[水经注]
528 武泰 孝庄帝(元攸,-530)
528 建义
528 永安
530 建明 敬帝
531 普泰 节闵帝
531 中兴 出帝
532 太昌
532 永兴 孝武帝(元修,510-534)
532 永熙
534 北魏(386-534)结束

东魏 (534-550,计17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534 天平 孝静帝(元善见)即位
538 元象
539 兴和
542 昙鸾(476-542)逝
543 武定
544 甲子年
550 东魏(534-550)结束

西魏 (535-556,计22年) 北齐 (550-577,计28年)

西元 魏年号 皇帝 齐年号 皇帝
―――― ―――――― ―――― ―――――― ――――
535 大统 西魏文帝即位
544 甲子年
547 高欢(496-547)逝
550 天保 北齐文宣帝即位
551 西魏废帝
554 西魏恭帝
556 西魏(535-556)结束

(北)周 (557-581,计25年)

西元 周年号 皇帝 齐年号 皇帝
―――― ―――――― ―――― ―――――― ――――
557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58 (北)周孝明帝(宇文毓)
559 武成 北齐废帝
560 乾明
560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
560 皇建 北齐孝昭帝
561 保定 太宁
562 河清 北齐武成帝
565 天统 北齐後主
566 天和
570 武平
572 建德
574 周武帝出废佛令
576 隆化
577 承光 北齐幼主即位;同年退位
577 北齐(550-577)结束
578 宣政 (北)周宣帝(宇文[斌贝], 559-580)
579 大成
579 大象
579 (北)周静帝
581 北周(557-581)结束

       

       十、隋(589年~618年):建国者——杨坚(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本义:随王,爵号。

       2、释义:杨坚父杨忠封爵随国(注1)公,杨坚袭封,随后进爵为随王,按当时禅让的习惯,国号沿用前朝爵号为国号,杨坚遂启用“随”为国号。但为避“随”之恶意,故加以取舍,命之为隋(注3)。

       故,隋国号来源于封爵爵号(注4)。

       3、注释: 

       注1:随国,先秦古国名,西周分封的姬姓宗亲诸侯国。随国灭亡后,历置随县、随郡、随州等。今湖北随州市一带。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出土于此。

       注2:杨忠始随西魏柱国大将军孤独信,扬威汉沔地区,及至北周宇文毓,乃封随国公。沔:音miǎn,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是汉水(汉江)的上流。又有一说为古代称呼。

       注3:隋,繁体为“隨”,杨坚去不详之“走之”旁,得隋。

       注4:《资治通鉴·隋记一》:“杨忠从周太祖,以功封随国公;子坚袭爵,受周禅,遂以隋为国号。”此说相承至今。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wbr> <wbr> <wbr> <wbr>中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581 开皇 文帝(杨坚,541-604)即位
587 科举开始
595 音乐家万宝常(556?-595?)逝
600 遣隋使(小野妹子)入隋
601 仁寿
604 甲子年
604 炀帝(杨广,569-618)
605 大业
610 大运河竣工
617 义宁 恭帝
618 隋(581-618)亡
     

       十、唐(618年~907年):建国者——李渊(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本义:爵号。

       2、释义:李渊袭爵唐国公(注1),继之进封唐王,又“唐,荡荡也”(注2),富美义,寓“天授”(注3),故其后李渊逼隋帝杨侑禅位,遂以唐为国号。

       3、注释: 

       注1:李渊祖父李虎,先祖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唐国,而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有关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涉及地域广泛,有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至于北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则源自河北的遗迹。

       注2:东汉《白虎通德论》云:“唐,荡荡也”。《说文解字》:“唐,大言也”。尧帝功德无量,荡、唐音通,唐为美号。

       注3: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第一卷曰:“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踰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wbr> <wbr> <wbr> <wbr>中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618 武德 高祖(李渊,565-635)即位
626 太宗(李世民,600-649)
627 贞观 玄奘(602-664)印度取经(627-645)
627 裴矩(557-627)逝
638 六祖惠能(Hui Neng,638-713)生
638 虞世南(558-638)逝
641 文成公主(625?-680)嫁吐番王松赞干布
641 欧阳询(557-641)逝
643 魏徵(580-643)逝
645 玄奘(602-664)回洛阳著[大唐西域记]
645 颜师古(581-645)逝
645 日本大化革新
647 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648 房玄龄(578-648)逝
648 孔颖达(574-648)逝
649 高宗(李治,628-683)
650 永徽
656 显庆
658 褚遂良(596-658)逝
661 龙朔
664 甲子年
664 麟德
666 乾封
668 总章
670 咸亨
671 义净(635-713)天竺求经
673 画家閰立本(-673)逝
674 上元
676 仪凤
679 调露
680 永隆
681 开耀
682 永淳
683 弘道 中宗(李显,656-710)
684 嗣圣 睿宗(李旦,662-716)
684 文明 (周)武后(武则天625-705)
684 光宅
685 垂拱
686 神会(686-760)生
689 永昌
690 载初
690 天授
692 如意
692 长寿
694 延载
695 证圣
695 天??岁
696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7 神功
698 圣历
700 久视
700 狄仁杰(630-700)逝
701 大足
701 长安
701 永泰公主(684-701)被杀,陵墓於1960-1962出土
705 神龙 中宗(李显,656-710)
706 神秀(-706)逝
707 景龙
710 唐隆 睿宗(李旦,662-716)
710 景云
712 太极 玄宗(李隆基,685-762) 俗称唐明皇,唐武皇
712 延和
712 先天
713 开元
716 画家李思训(651-716)逝
722 行募兵制
724 甲子年
740 孟浩然(689-740)逝
742 天宝
742 王之涣(688-742)逝
745 杨太真(-756)为贵妃
747 哥舒翰(-757)任陇右节度使
747 高仙芝远征西域
752 杨国忠(-756)任宰相
752 李林甫(-752)逝
754 鉴真(687-763)赴日开律宗
755 安禄山(703-757)乱(755-763)起
755 王昌龄(698-755?)逝
756 至德 肃宗(李亨)
758 乾元
759 王维(, 699-759)逝
760 上元
761 史思明(-761)被杀
762 宝应 代宗
762 诗仙李白(, 701-762)逝
762 高力士(684-762)逝
763 广德
765 永泰
766 大历
770 诗圣杜甫(, 712-770)逝
770 岑参(715-770)逝
779 德宗(李适建,742-805)
780 建中
781 郭子仪(, 697-781)逝
784 甲子年
784 兴元
784 颜真卿(709-784)逝
785 贞元
798 吕洞宾(798-)生
804 日僧空海(,774-835),最澄(,767-822)随遣唐使来华
805 永贞 顺宗(李诵,-806)
805 宪宗(李纯,-820)
806 元和
808 牛僧孺,李宗闵党争起
816 李贺(790-816)逝
819 韩愈(768-824)上奏[论佛骨表]
819 柳宗元(773-819)逝
820 穆宗(李恒,-824)
821 长庆
824 敬宗(李堪,-826)
825 宝历
826 文帝(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1 元稹(779-831)逝
834 薛涛(768?-834?)逝
836 开成
839 日本最後遣唐使入唐.丹仁随行.
840 武帝(李瀍,-846)
841 会昌
841 会昌废佛(841-845)
842 刘禹鍚(772-842)逝
844 甲子年
846 宣帝(李忱,-859)
846 白居易(, 772-846)逝
847 大中
853 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
853 杜牧(803-853)逝
858 李商隐(813-858)逝
859 懿宗(李璀,-873)
860 咸通
865 柳公权(778-865)逝
868 鱼玄机(844?-868?)被杀
870 温庭筠(812-870)逝
873 僖宗(李俨,-888)
874 乾符
874 王仙芝(-878)乱起
875 黄巢(-884)乱起
880 广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龙纪
890 大顺
892 景福
894 乾宁
898 光化
901 天复
904 甲子年
904 天佑 哀帝(李祝,892-908)
907 唐(618-907)结束 



       十一、周(690年~705年):建国者——武曌(武则天)。

       1、本义:周朝名。

       2、释义:武曌(注1)的父母均出自三代之周的国姓姬(注2),且其父武士彟封爵周国公,因而武氏本人有着极浓厚的崇周情结,及至位高权重,革唐为周,以承姬周之天统(注3)。

       3、注释: 

       注1:曌,音zhào,同“照”,中国唐代武曌为自己名字造的新字。而武则天,乃其后皇帝李显上武曌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后才有的称呼。

       注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注3:永昌元年十一月,武曌颁《改元载初赦文》:“夏之人统,不逮殷之地正;殷之地正有殊周之天统……朕所以式遵礼经,奉承先志,今推三统之次,国家的天统,当以建子月为正。
       同文又云:“仲尼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可见,武曌代唐,也为应《论语·为政》之继周之说。

     

       十二、五代十国。

       五代:

       梁(907年~923年):史称后梁。建国者朱温祖籍砀山(今安徽砀山县),战国时属梁国,唐朝任其为宣武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也为古大梁之地,后进封梁王,废唐建国时遂以梁为国号。

       唐(923年~936年):史称后唐。建国者李存勖本沙陀族突厥部,因祖上帮助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赐姓李,及至李存勖称帝,遂以唐为国号,有延续李唐王朝、继唐而有天下之义。

       晋(936年~946年):史称后晋。建国者石敬瑭原为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部属,后握重兵据太原,太原治晋阳,及至臣服契丹,割让幽蓟十六州,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

       汉(947年~950年):史称后汉。契丹入中原,废后晋,以辽定汴。后离汴北归,刘知远入汴,利用中原地区民族情绪高涨、南北对立的条件,冒用刘汉王朝后裔,并以汉为国号,以显示政权的正统性。

       周(951年~960年):史称后周。郭威本后汉部将,后汉朝廷内讧,郭威入汴杀汉帝刘承祐,代汉称帝,并以周虢叔之后自居,虢、郭同音,言郭姓得自于周,故建国号为周。

       十国:

       吴(902年~937年):杨行密任唐淮节度使,据淮南、江东传统吴地,因之唐册封其为吴王,称帝后即以吴为国号。

       唐(937年~9675年):史称南唐。徐知诰本姓李,承吴国丞相徐温养子身份进封齐王,后接受吴帝禅位,建国齐,再伪造谱系,冒李唐后裔,复姓李,以延唐脉,故改国号为唐。

       吴越(907年~978年):钱镠(liú),唐末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升任节度使之职,进而受封越王,再而吴王,又因所据之地自古吴越合称,进之吴越王,遂以吴越为国号。

       楚(927年~951年):马殷,先受唐节度使之职,后朱温篡唐建梁,因其所据之地为先秦时楚国境域封其为楚王,及至独立建国,遂以楚为国号。

       闽(909年~945年):王审知,先受唐威武军节度使之职,后受后梁封为闽王,因闽为古王国,及至独立建国,遂以闽为国号。

       汉(917年~971年):史称南汉。910年,彭城人刘隐受后梁进封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龑(龑,yǎn,刘龑为自己名字造的字,义为“飞龙在天”)继位,以所据之地岭南古号称百越之地,建国号越,后改国号汉,意在承汉统。

       蜀(907年~925年):史称前蜀。王建,先受唐剑南节度使之职,后因其所据之地进封蜀王,及至后梁代唐,王建遂自立,以蜀为国号。

       蜀(934年~965年):史称后蜀。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充任剑南节度使,封蜀王,后继皇帝位于成都,国号仍为蜀。

       南平(荆南)(924年~963年):907年高季兴受后梁荆南节度使,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高季兴未称帝立号,但后人习惯上将其列为“十国”之一。

       汉(951年~960年):史称北汉。951年郭威代汉后,后汉高祖刘知远之第刘旻(mín)乃于太原称帝,仍用汉国号,以表示继承刘知远后汉的正统。

(转汇)中国历代国号释义及年表简略 <wbr> <wbr> <wbr> <wbr>中

 
五代 (907-960,计54年)

後梁 (907-923,计17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开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乾化
913 末帝(朱友贞,-923)
915 贞明
921 龙德
923 後梁(907-923)亡

後唐 (923-936,计613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23 同光 庄宗(李存勗,-926)
925 明宗(李嗣源,-933)
926 天成
930 长兴
933 闵帝(李从厚,-934)
934 应顺
934 清泰 废帝(李从珂,-936)
936 後唐(923-936)亡

後晋 (936-946,计11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36 天福 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 出帝(石重贵)
944 开运
946 後晋(936-946)亡

後汉 (947-950,计4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47 天福 高祖(刘知远,-948)
948 乾佑 隐帝(刘承佑,-950)
950 後汉(947-950)亡

後周 (951-960,计10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51 广顺 太祖(郭威,-954)
954 显德 世宗(柴荣,-959)
954 出废佛令
959 恭帝(柴宗训)
960 後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十国 (902-979,计78年)

902 吴立(902-937)
904 甲子年
907 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 吴越立(907-978)
907 楚立(907-951)
907 南汉立(907-971)
909 闽立(909-945)
924 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 前蜀亡
934 孟知祥立後蜀(934-965)
937 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 吴亡
945 闽亡
951 北汉立(951-979)
951 楚亡
958 後周行均田法
960 南平(荆南)亡
961 南唐(937-975)後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 甲子年
965 後蜀亡
971 南汉亡
975 南唐亡
978 吴越王钱俶献地降宋,吴越亡
979 北汉亡
979 十国(902-979)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