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云端 脚踏实地
(2011-01-06 11:34:40)
标签:
北美虚拟服务器商业概念虚拟技术ibm软件集团ibmit客it |
有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余打工当报童,不带计算器,习惯动作是抬头望天时心算找零。顾客纷纷掏出计算器验证,皆无误,也抬头望天,见天上浮云朵朵,惊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云计算?”
这当然是个笑话,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计算的现实:作为一种商业概念,“云计算”早已家喻户晓;而作为一类尚待发展和远未完善的技术,“云计算”在普通百姓眼里依然是不甚明了的雾中之花。
当服务商向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提供虚拟技术的时候,他们希望虚拟或隐藏的是其复杂性。因为绝大多数人希望同应用或服务,而不是同软件打交道。对于云计算,他们希望软件本身被虚拟或躲藏在系统或专业人员的背后,或者说“云”的背后。
所以,“云”是一个巨大的简化,而藏在简早背后的,是复杂。
仅从格式来讲,目前就至少有三种“云”,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和风险。它们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按需使用的虚拟服务器;“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开发平台供客户在云中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即服务”(SaaS),提供在线软件租赁服务。长期来看云计算可以减少工作量,但是开始的时候,在把应用向云中迁移之前,客户必须首先考虑哪种模式的云计算适合自己?哪些应用或服务适合于这种云?如何保障适当的信息安全和正常运行?监控任何一家“云”厂商的服务性能也需要额外的时间。在运行生产性应用时,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考虑,比如冗余、可靠性、性能和延迟等。
这是从客户角度看到的“云”的复杂,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看,这更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复杂荒地。云计算的第一个里程碑是1999年IBM提出的通过一个网站向企业提供企业级应用的概念,然而11年之后的今天,云计算依然远未发展成熟。新的云技术和新的云服务模式不断被提出,这正是我国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发展的大好机会。
但对于我国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讲,这机会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云计算是一场规模游戏——规模越大越好.并且最先采取行动的公司将会变得最大。其规模必须支持无所不在的接入、链接的无缝灵活性、有竞争力的价格,还要持续为云服务的质量、功能以及安全进行投资。而目前全球主要的云计算提供商如亚马逊、IBM、微软等都来自北美。这就意味着,一旦云计算业务成熟到席卷全球、无孔不入的时候,全球的信息通讯技术业务很可能将会向北美高度集中。
“云”并非呼之即来的外卖,也绝非无忧无虑计算的神奇乐土,而是一种需要深入了解并花大力气去正确管理的复杂资源。
“云”里没有神话。当我们心向云端时,我们尚需脚踏实地。
文章转自“经济日报”2011-01-05,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