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文言文注译:安徽卷《朱先生筠行状》
(2014-08-04 23:44:32)
标签:
2014高考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安徽卷《朱先生筠行状》 |
《 朱先生筠行状》注译
先生姓朱,讳[1]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2],有文名。先生少英异[3],至性[4]过人,与弟文正公珪[guī],俱擅文名,为钜[jù]公契赏[5]。及丁父忧[6],服阙[7],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8],上询及先生,乃[9]不敢引疾[10],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11],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12]书,上览奏,异[13]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14]以[15]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chuán]写讹舛[échuǎn][16],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17],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18]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19],始知讲求根柢之学[20],四海好学能文者[21],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22]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23],未遇时[24]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25]之。
先生刚肠疾恶[26],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27],誉之如不容口[28]。其在都,载酒问字[29]者,车辙断衢[qú]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yè]势要[30]。其督学安徽,旌表[31]婺[wù]源故士[32]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33],以助朴学[34]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35],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36]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37],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38]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39],谓可证佐[40]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41]。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42],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zhì]不衰。时[43]于其闲属[zhǔ]文,其文才气奇横[hèng][44],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45]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46],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nài]《朱竹君先生别传》)
【注】
[1]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2]《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3]英异:才智超群。[4]至性:天赋的卓绝的品性。[5]契赏:契,相合,相投;赏,赏识。[6]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7]服阙: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8]入觐: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9]乃:才。 [10]引疾:托病辞官。[11]训诂:解释古汉语的字词、文义。[12]逸:散失。[13]异:奇怪。[14]御制诗:帝王所作的诗。[15]以:表目的,来。[16]讹舛:文字方面的错误。[17]故事: 先例,旧日的制度。[18]因:趁机。[19]绪言余论:绪言即序言,余论即宏论;绪言余论即不一般的学说、主张、观点。[20]根柢之学:寻根究底,追求学问的根本,即严谨的学风。[18]者:代词,……的人。[22]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即戴震、王念孙。这是古人对尊者的称呼,不直称其名,而在姓与名之间加上名号、官职等。[23]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深,精深,这里作动词用,有精深的研究;于,对;经术,经学。全句是说对经学的训诂有精深的研究。[22]未遇时:遇,得到好机会;“未遇时”即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24]发:启发,开导。[26]刚肠疾恶:“刚肠”即刚直;“疾恶”即憎恶邪恶。[27]一善:一,全、都;善,认为好;“一善”即全都认为好。[28]不容口:不绝口。[29]问字:请教学问。[30]趋谒势要:趋谒,前往进见;势要:有权有势、身分显要的人。“趋谒势要”即趋附有权有势之人。[31]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德行高尚、有丰功伟绩之人加以表彰。[32]故士:已经去世的有名望的读书人。[33]祠其主于乡贤: 祠,祠堂,这里作动词,即立祠祭祀;于,在。全句是说在祭祀乡贤的祠堂祭祀他们。[34]朴学:儒学。[35]相代:这里是官职相继。[36]攀辕走送:攀辕,拉住车辕不让走,即挽留;走送,送别。[37]索拔:希望得到提拔。[38]据经好古之士:做学问依据经典喜好古人严谨学风的人。[39]金石文字: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碑石上的文字。[40]证佐:佐证。[41]体格:体式风格。[42]即有过辙掩覆之:即便有过失也掩饰了。[43]时:常常。[44]奇横:新奇豪放。[45]学使:学政官员。[46]殷勤:情意深厚。
【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府大兴人。九岁进入京都学习,十三岁时通晓《五经》,有显赫的文名。朱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天赋卓绝的品性超过别人,和他的弟弟朱珪一样,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受到钜公赏识。到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他不愿出去做官,想去各地的名山大川游玩。恰逢文正公入朝进见天子,皇帝问及先生,朱先生才不敢托病辞官,对弟弟说:“你败坏我的雅兴了。”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根本,(便)在安徽刊印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读书人。他又奏请皇帝采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籍,皇帝看了奏章,认为很奇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诗来记载这件事。因为《十三经》中的文字抄写中错误、遗漏的很多,他奏请皇帝仿照汉熙平、唐开成的旧例,选择博学的大臣来校正,又在太学树立碑石,奉皇帝的旨意缓期加以办理,他趁机写若干卷的《十三经文字同异》珍藏在家里。于是,安徽、福建的读书人看了朱先生的宏论,才知道学习的根本,全国的许多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的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游学各地。而戴震、王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之学方面造诣很深,没有得志时都在朱先生的身边,最终因为著书立说闻名于世,大概来自朱先生的指导了。
朱先生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庸俗的人不敢到他家去,寒酸的人都说他好,赞誉他不绝口。他在都城时,带着酒向他请教学问的人,车队堵住了他的家门;他所到之处,要跟着他游学的有几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朱筠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督学安徽期间,奖励表彰婺源已故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祭祀乡贤的祠堂祭祀他们,来鼓励儒学之士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官职相继,一时成为美谈,(离开时),送别他的福建读书人,数百里不绝。后来,他的弟弟文正主持文教,国内的一些读书人都在暗中希望得到提拔,大多是朱先生所赏识的人。所以,世人都说那些据经好古之读书人为“朱派”。
朱先生终年考古,又爱好金石文字,说这可佐证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特别长于叙事。书法通晓六书,有隋朝以前的风范。他家中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他到各地名山大川游赏,搜揽奇异的风景,都城的人传诵吟咏,至今没有停止。
朱先生为人坦诚,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当学政官时,遇到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亲近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若干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