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争气的保障房

(2009-11-01 21:05:14)
标签:

房产

经济

保障性住房

住房建设

杂谈

近日,一则消息在今年全国投资高涨、“保八”无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保障性住房进展不够平衡,进度比较缓慢,尤其是资金配套方面存在问题。
  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占29.4%;地方配套1183亿元,占70.6%。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中央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下达471亿元,占预算的95.5%;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建设计划。
  “市场+保障”是我国近年来逐渐成形的住房问题解决思路,去年政府救市的“国十条”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赫然居首,随后住房与建设部又发布了未来三年9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一时间,尚未圆住房梦的人们欢呼雀跃,翘首以盼,而房地产界则风声鹤唳,有人惊呼未来商品房价格会向保障房看齐。
  时间过得很快,随着不久后政策催生的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再度高涨,人们似乎不再关注和谈论保障房问题,目前保障房建设的如此结果,则应该引起人们深思。
  关于保障房问题,笔者去年曾两度撰文评论(2008年11月18日《保障房对象资格标准是房地产业发展风向标》、2008年12月4日《保障房建设是权宜之计吗?》)。首先,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确是一个既拉动经济又解决民生问题的好办法,但要真正做好这件事,必须解决好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两个核心问题。现在看来,这两个问题都没解决好。
  先说分配,保障房也是有偿租售,分配的要素是保障资格确定及排序机制。近年来,开着宝马买保障房、保障房转租转售、小概率连号摇号结果频出等乱象,已严重影响了保障房的社会观感和形象。同时,由各地制定的保障房享受资格标准也不尽合理,特别是一些地区保障房标准偏高、保障对象范围偏大也影响了保障房建设的可实现性。
  建设问题,其实就是资金问题,现在明摆着是完不成今年的任务。在国家四万亿带动的数十万亿投资计划下,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提前确认“保八”成功的情况下,保障房投资仅完成不足四分之一,实在是说不过去。这里可能有两个问题,一是计划规模是否合理,二是资金来源是否落实。笔者去年就质疑建设资金来源问题,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让地方政府承担大头,那么地方政府又靠什么呢?税收、卖地、发债?虽说今年一些一线城市地王频出,卖地收入可观,但最需保障的人群却是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地区。
  中央今年1600多亿的保障房建设计划以及住建部9000亿的规划是较为激进的,这既有刺激经济的目的,也有弥补过去保障房建设欠账的考虑,从两方面看都不是常态的计划。须知,保障房建设投资不同于一般的基建投资和产业投资,一般投资由于有回报预期,存在羊群效应,中央政府投资作为头羊,会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使投资数量出现乘数效应。所以政府其实并不需要投四万亿就可带动数十万亿的投资,而保障房建设投资基本上是没什么赚头的投资,社会投资不用说,地方政府积极性自然也不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各级财政收入减少,再让地方政府弥补欠账,加大保障房投资,即使愿意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力不从心。
  笔者以为,不争气的保障房建设结果,除了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外,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投资在总投资计划中占比太低,又没有对地方政府投资强有力的支持和约束,结果可想而知。至于征地、拆迁等问题,其他项目都会存在,应该不是主要原因。看来,象保障房建设这样的保障性、基础性民生事业,在当前还是由中央政府主导更靠谱些。
  保障房建设投资完成不力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政府声誉和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不说,也影响着人们对房价的预期,还带来一个副产品,当那些处于保障边缘的人们,对保障房失望后再扭头冲进商品房市场时,却发现房价又涨了一截,真是鸡飞蛋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