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生活方式房地产商居住水平居住空间中国 |
很感谢新浪网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博客周的机会,让我有可以集中、系统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对房地产的看法和观点。笔者从事房地产工作有十几年时间了,记得一次新浪房产的记者采访我时,问及我的从业心得,我当时略作思忖后回答:“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觉得,房地产或房地产商应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师!”
生活方式,在网上查了一下,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简单地讲,就是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基本体现在人们常说的衣、食、住、行。在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或最能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就是“住”了,住在哪里?怎么住?住得怎样?买房还是租房?都集中而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安居才能乐业,而居住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就是房地产商。房地产商不应该只是让人们有得住,还应该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去设计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人会对此说法嗤之以鼻,说你房地产商没那么神圣,不过是买地、盖房子、卖了赚钱,还暴利。的确,很多房地产商就出身于建筑企业、甚至包工头,而且这几年房地产商形象也不太好。但争论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些年来我国居民“住”的形态变化及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吧。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就发生在过去的短短十多年时间,我国的住宅产业和人们的居住水平正在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些变化是怎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呢?
当人们倚在飘窗台上品茗浅酌、凭窗赏景时,人们感受到了浪漫;当人们每天出门前摆弄入户花园的花草时,人们感受到了美好;当人们告别了公共澡堂每天在自家的浴室冲凉时,人们感受到了体面;当保安给经过大门的业主致敬时,人们感受到了尊严;当管家把主妇刚买的大包小包送回家时,人们感受到了温馨,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被居住的细节点滴地影响着、改变着。
“仓廪实而知礼节”,居住环境的改善会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会使人变得更加友善,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房子不光是给人住的,更是给人生活的,房地产商不只是要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还应该给人们提供好服务、好心情、好氛围还有好邻居。
笔者在长沙做珠江花城时,为项目提炼了一句广告词“珠江花城,让日子慢下来”,就是希望告诉人们,我们的小区会给长沙这座喧闹的娱乐之都带来一丝恬静。当问及客户参观小区后的感受时,许多人说“真有你们广告说的那种感觉”。十多年来我国住宅的产品和服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体现了房地产行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努力和成果,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地产人的追求!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多元化的,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对居住的需求也是如此,这就对房地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比如“5+2”生活方式,开始是指市区一套房上班时住、郊区一套房周末住。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追求的“2”可能不只在城市的郊区,而是放到了异地山间、海滨的风景区,再比如,晚婚、晚育化,家庭小型化和流动人口、单身人群的增加,催生了小户型住宅、服务公寓的需求。人们不一定都要买房,开发商同样也不一定要都把房卖掉,居住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换住所的频率比以往大大加快。这种变化,对行业的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都提出了新课题。
当然,事物还有另一面,虽然人们需求是几近无限的,但又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特别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美国式的别墅化、郊区化的居住模式,如果象美国那样,可能把土地都用来盖房子也不够住。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90/70”政策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说房地产商要设计生活方式,不是说房地产要一味发展大户型、高档豪宅,而是在符合中国国情和政策的前提下,去开发出更加精致、宜居的产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房地产经历了较为粗放的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的发展阶段。我们看到,国家政策已明确了方向,一方面顺应人们居住水平提高的要求,从安居工程到康居工程,即使保障性住房也有相当高的品质要求。另一方面,也因应国情,明确了住宅产品“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 ”的发展方向,以万科为代表的许多房地产企业正在产品创新方面做积极的探索。可以相信,房地产业在未来必将不断创造更多的为人们所喜爱的居住空间和精神家园,不断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