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地名考:流皇酆氏之国
(2018-11-03 14:05:28)
标签:
《山海经》地名流沙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山海经·海内西经原文】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皇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這里需要考證的“后稷葬”不是單一的后稷墓葬,而是后稷氏族的墓地。研究《山海經》地名的最大障碍是当时的地名现在全部漂浮着,没有一个可以扎根的地方——就是必须首先在《山海经》原文中找到一个可資供现在聯繫的仍然存在的确凿无疑的地点。
我确立用眾所周知的雁门山作為地理標誌。早在远古的大禹时代,人们就发现遷徙的大雁每年南迁北归必经这里。北出雁门不远就是古代著名的鳥類解羽之山和貝加爾湖,大雁向北飞过此地开始解羽,就是脱落旧羽长出新羽。
雁门山作为地理標誌的另一個特征是:从雁门山的雁门关开始向西和著名的万里长城的外長城相接。当年的周穆王西巡昆侖就是从這裡走出國境的。据《穆天子传》记载:“北至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這個曠原之野便是西伯利亞的荒北大漠。
根據《山海經》原文記載,代州北面是高柳,高柳的北面就是山西内长城的起點之一的雁門關。周代的始祖數位祖宗后稷死后就埋葬在这一带。據記載后稷氏族首領死後大多被安葬在一个叫做稷澤的湖邊,四周“山水環之”。為什麼被安葬在湖邊呢?因為大禹传下过一个喪葬規矩: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澤者葬于澤。后稷是死于稷澤邊的黑山。
我在《消失在遠古的“晉湖”》一文中说:“山西人不会想到他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曾經是中国遠古最大的湖区,自古至今的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山西曾经是一个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千岛之湖。”這個湖的中心矗立著一座著名的山叫霍太山。至少在代州这个地方除了稷湖以外,还有北边的瀚海(又叫北海)。当然,因为大禹的疏通和地质条件的变化,今天我们已经看不见这个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瀚海湖了。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误以为瀚海就是内蒙古西部的沙漠,这是误解。《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关于北海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流皇酆氏之国和代县高柳雁门关隔着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就是吕梁山,隔着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就是黄河。所以《山海经》说流皇酆氏之国在后稷坟墓的西边。这个流皇酆氏之国到底怎样划定疆界呢?我们可以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可以看到黄河从银川向北到临河市转向东流,到包头市转向南流,流到陕西榆林市正好形成一个正方形的三条边。这个正方形地域的第四条边就是从榆林到银川的古长城。这一个四方四正的地域就是《山海經》原文記載的流皇酆氏之国。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当时还没有长城呢。
現在我们来验证这一个推論:
首先這個地域紧邻“后稷葬西”。其次,这个地域基本符合“中方三百里”的描述。也就是说,这个流皇酆氏之国是一个周边都是規則為三百余里的部落。这个流皇酆氏之国就是我们现在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它的地理特点是:海拔在1500米到2000米,中部高四周低,南北各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沙漠,南边是毛乌素沙漠,北边是库布齐沙漠。西部紧邻黄河边有一座山叫桌子山,是整个区域的海拔最高点2149米。所以《山海经》里说“流皇酆氏之国國中有山。”
至于文中的“有塗四方”,应该是说环绕这个流皇酆氏之国的周边有一条环形的道路,因为三面环黄河,南面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现在我们给远古的流皇酆氏之国定位:它东边西边和北边三面是黄河,南面是道路(塗)。左邻是冀州,右邻流沙。这个流皇酆氏之国如果按照《禹贡》的划分,应该是隶属于远古的雍州。
這個推論和《山海經》的記載非常吻合,所以我们借此可以繼續論證相關的其它的地名了。這一推論可以作為遠古的實證使用。
流皇酆氏之國在今寧夏東自北緯37度和38度之間,東經106度以到東經113度越過呂梁山便是雁門關。這裡就是寧夏的東部腹地。
《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也是非常符合流黃豐氏之國:
西南有巴國,太暤生咸鳥,咸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为巴人。有國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有巴遂山,繩水出焉。又有豬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同樣的“流黃加某某”,還見于《淮南子》:
“後稷壠在建木西其人死復甦其半。魚在其間。流黃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國在其東。江出岷山東流絕漢入海。”
在考證中我們發現在《山海經》考證中“流黃加某某”已經成為一個常用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含義是:流黃是沙漠的意思。流黃後所加的內容是在沙漠中定居的氏族的名稱,例如上面文獻中提到的流黃酆氏,流黃辛氏,流黃沃氏等沙漠中的氏族。這裡的研究有兩個巧合:一個是流黃兩字可以解釋為霧霾,四千多年前的霧霾在今天的文獻中又見面了——流黃,即流動的黃沙。這正是《海內經》所記載的流黃辛氏“其出是塵土”,說明當時中原人類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了霧霾的本質。上述記載證明在公元前兩千年當時的人口已經明顯的膨脹,不僅有很多氏族被迫住進了沙漠,而且不止一個氏族這樣作。所以大禹被迫開始治水。為了溫飽,也為了獲得充足的土地。另一個巧合是流黃兩字的漢字發音正是漢字的“梁”字的反切,這些遷徙進入沙漠的氏族,應該都居住在梁州,或者屬于西部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