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山经》5、6、7
(2018-10-14 18:42:00)
标签:
南山经7经典考证山经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南山經·5】: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
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經典釋文】文中的柢應發作入聲。因為若發為長音則此處應為兩字分切的發音的形式。據我的考證遠古時代沒有d這一第三聲發音。
本文記載了一種名叫鯥的穴居的魚,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這是《山海經》存疑的一面,遇到动物的这种情况本文暫且闕而不論。
【南山經·6】: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爲牝牡。食者不妒。
【經典釋文】:亶爰之山可以反切為端山。有獸焉…自為牝牡存疑,今天尚未發現自為牝牡的動物。但是在植物界這種無性繁殖的現象比比皆是。存疑。
【南山經·7】: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從羊從尃]詑。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鷩[上下結構。從付從鳥]。食之無臥。
【經典釋文】:基山的例子值得深入探討。基山有獸也有鳥這些都是動物。但是獸是只能遠距離觀察的,所以看出了九尾四耳其目在背;而鳥則為六足三翼三首六目,這恰好是從側面對一家三口的鳥的觀察。本段結尾食之無臥,是指食用了這種鳥之後難以入眠。這就引出了一個需要探討的學術為題:遠古人的這些記載經過親身嘗試嗎?是不是每種動植物都必須像神農嘗百草一樣以身試險呢?現在我們知道早在《山海經》誕生很久以前神農(炎帝)就遍嘗百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