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小正考證》鳴蚻 囿有見杏 鳴蜮

(2017-06-24 18:12:36)
标签:

夏小正

二十七

鳴蚻

鳴蜮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夏小正原文》:“鳴蚻”《爾雅》作蚻,大戴校本作扎,戴震作鳴扎。

《夏小正傳疏》:扎者,寧縣也。鳴而後知之,故先鳴而后扎。蚻之異體有上木下乙。

《夏小正考證》:扎通蚻。孔廣森曰“小蟬鳴扎扎者也,扎鳴而麥熟”。揚雄方言謂之麥蚻。今夏方言謂之螞蚱。兩音相通。但是上古的麥蚻可能與今天的螞蚱內涵有所不同,其對象所指可能是指不同昆蟲。這昆蟲今天在民間有個俗名為叫油子。

      上述麥熟是在夏曆的四月,但是今天的麥熟卻是在農曆的五月。為什麼?因為夏曆四月在一年的第109天到144天,換算成今天的農曆已經是五月了。在《夏小正》的物候表上未見系統的24節氣。

      鳴蚻是一種構詞方式。按照上古夏文獻的這一構詞方式和人的視覺思維保持一致,動詞在前名詞在後。就是說動詞前置,然後出現動作的主體。例如“鳴蜮”先聞鳴聲,後見蜮。“田魂螺也者”田魂在前循跡可見田螺。在《夏小正》這種構詞很常見,這應該是我國上古社會有記載的最早的構詞法。注意:動詞在先,名詞在後。古人只要聽見鳴叫的聲音就可以知道那草叢中是什麼鳥兒在叫。當名詞和動詞的位置發生變化時,邏輯關係也將相應發生變化:例如“雁北鄉”先見雁群,然後是升空向北飛去。

      鄭樵有云:寧縣“在階除間及叢薄中,夜鳴日不鳴”。這一考證可以證明這個蚻不是蟬一類,而是屬于螞蚱一類。因為它們在夜裡鳴叫。而蟬是在白天鳴叫。

【夏小正原文】:囿有見杏。

【夏小正傳疏】:囿者,山之燕者也。

【夏小正考證】:注意夏方言的杏的發音同“恨”。囿有見韭見于夏曆正月,囿有見杏見于夏曆四月,這并不是說夏曆四月杏就都成熟了,而是說杏樹上已經結出杏的果實。這叫做“四月見實”。正月“囿有見韭”有傳曰:“有也者,園之燕(藩)者也”。這裡的囿和正月的園是有區別的,種植木本植物的叫囿;種植草本的叫園。兩者種植的植物不同,但是都是用藩籬扎好的。

【夏小正原文】:鳴蜮。

【夏小正傳疏】:蜮也者,或曰屈造之屬也。

【夏小正考證】:蜮蟈上古通用,故蜮即蟈蟈。《禮記·月令》亦曰螻蟈鳴可資互證。屈造民間謂蛐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