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三: 左 右

标签:
甲骨文左右本义金文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甲骨文“右”是右手的象形,“左”是左手的象形。既是象形就應該是五個手指,爲什麽它們只有三個手指呢?許慎對小篆的“右”(即“又”)有說法:
《說文》:“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右。助也。從又口。”
《說文》:“左。左手也。凡之屬皆從。”
就是說許慎的東漢時代如果說“手”,一般是可以指左手或右手。但是說“左”那就只是指左手。但是從題圖上看,殷商人的左、右手分的是很清楚的。不僅如此,在卜辭中左、中、右也是分的很清楚的:
卜辭:“丙申卜。貞:肇馬左右中人三百。六月”(前3·31·2)
卜辭:“丁酉貞:王作三師(?)右中左”(粹597)
也許是爲了更加美觀,也許是爲了更加強調,也許是本義中有新的意思需要灌輸和表達,總之在金文造字中出現了使甲骨文字複雜化的傾向。例如左字的下部多出了一個“壬”,右字的下部多出了一個口。破譯為漢字前者為輔佐之“佐”,後者為“保佑”之“右”。這樣的做法至少可以將“左”“右”兩個字分的很清楚了。注意左圖金文左中最左側的兩個字是被錯誤地歸入了“左”,其實它們倆是“右”字。原因就是金文的手不分左右,但是既然它們下部是從口的,就應該是保佑的“右”字。夨方彝中的左字(左上例)從言。不僅從口,而且從辛口,辛口是甲骨文中最大的最權威的一張嘴巴——商王小辛的嘴巴。中國史家的所謂“左史記言”記的是皇帝的言。這個“言”字是有特指的。
從金文造字看,左的下部金文從壬,今天寫成漢字左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錯誤。壬的本義是溝通天地,溝通陰陽,所以這裡輔佐的意思是輔佐祭祀;右的下部從口,今天寫成漢字右是不錯的。它的“保佑”的意思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语言上的。所以“左”的本義要比“右”重要。可見重左輕右的習俗在商末周初就已經形成。後來的《漢書》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還有“言為《尚書》,事為春秋”,還有男左女右等中國文化中的以左為大以左為尊的陋俗可能都是源于此典。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左的本義:左手。從金文開始演化為下部從壬。
右的本義:右手。從金文開始演化為下部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