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

(2012-03-18 15:43:34)
标签:

甲骨文

部首

遗漏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 漢字“部”有門類的義項,所以“漢字部首”就是漢字分類中一類字的首字,通常我們就把這一類字稱作該部首字。例如:木、本、朽、樸、機、權、桿、杯、枇、果、相、查、檀、橐、鬱等都叫做木部首字。其根源出自許慎《說文》的“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漢字部首 如圖,漢字中有這樣一個部首,上從未和攵,下從厂。这个部首造字還有犛、剺、嫠、孷、氂、釐、漦、斄等。還有一個詞庫未收的字上從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下從文,是古代中國畫技法中常用的一種細筆皴法,意思是象牛毛一樣細的皴紋。它們的發音除了“斄”發音為臺之外,其餘發音都是離。也就是說這個系列的字應該是宋朝王聖美所發現的右文造字。遺憾的是我們在今天的工具書中查不到這個部首。所以我稱之為漢字系統中一個被遺漏的部首。

既然是右文造字,它在造字中的作用就是一個意符兼聲符。除了發音為臺以外,它們的本義也是有規可循的:

犛本義是牦牛。《說文》“犛。西南夷長毛牛也”;

氂本義是牦牛的尾巴。《說文》“氂。犛牛尾也。”;

斄的本義是捲毛。《說文》“斄。強曲毛也。”強發音為將。

剺本義是用刀劃開,有一分為二之意。《尸子》“弓人剺筋,以知牛長少……各有辨焉”。

漦的本義是龍涎;

孷的本義為雙胞胎。《揚子方言》“陳楚間凡人獸乳而雙產曰孷孖。”

釐的本義見《說文》“釐。家福也。”段注、“居家獲祐”。是天賜家福也

嫠本義是寡婦,有一分為二之意。

上述同一部首字本義中均含有縱向條紋之意。作為它們的部首字的本義是什麽呢?

《說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坼也。從文從厂。厂之性坼。果孰有味亦坼。故從未(味)。”許慎所說的厂指的是石崖。石崖的物性就是開裂,水果成熟了也會開裂,例如石榴、板栗、榴槤、八月札等都是這樣的。所以該部首字均有竪向開裂狀的條紋的含義。

花了很多功夫來考證這個部首系列字的原因是要破譯一個甲骨文字,如圖: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 圖一 甲骨文 待考

我們將上圖甲骨文字拆分到最小的意符一共四個(在合26909中還加上了散點狀的意符,所以是五個意符):上左是“麥”,上右是“丨”,下左是“手”,下右是另一隻“手”。

這樣四個(或五個)意符組成的共同的會意是一個人(兩隻手)在用棍棒(丨)給收割后的小麥(麥)脫粒(散點意符)。這個甲骨文中保留了遠古的農業信息是,當時給小麥脫粒是一隻手拿著小麥,另一隻手拿著棍棒敲打以使小麥脫粒。這大概是中國農業脫粒的最原始的方法了。所以它的本字應該包含這樣幾個基本的本義:一是小麥(或者其它的糧食作物);而是以手執棍棒即“攵”;三是破譯字本義必須是給糧食作物脫粒。漢字系統現存的漢字中本字本義最接近這三個條件的漢字是:敉。發音為米。本義多用于平叛,敉平叛亂。這個本義倒是和將小麥的麥粒從麥穗上敲打下來很相像。敉平叛亂是通過各種手段將聚集叛亂的人群解散。進一步的思考可以知道這個“敉平叛亂”並非本義而是一個引申義。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就是敉的本義就是用棍棒給糧食作物脫粒呢?從上圖的甲骨文字的造字看,很有可能。

如果要新造一個能夠同時滿足上述三項條件的漢字,我認為這個字應該是:[麥攵]

但是我們所看見的甲骨文工具書中,這個字一般破譯為: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 。見于《甲骨文字典》《古文字類編》《殷墟甲骨學》《甲骨文精粹釋譯》等。我認為這個破譯一定是錯的。原因就在于該部首字均有竪向開裂狀的條紋的含義。而本字的本義中是沒有的。

需要補充說明一點,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釋》認為“敉”的甲骨文字如下圖: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七:一個被遺漏的部首 圖二 李孝定認定的甲骨文字 敉

比較圖一和圖二兩個甲骨文字,如果就“敉平叛亂”這一引申義看,圖一的甲骨文字的本義應該比圖二的甲骨文字更有說服力。因為圖一和圖二的甲骨文字中的散點意符的本義都可以是小麥或者水稻或者其它的糧食作物的顆粒。而圖一甲骨文有打擊的意思。留此存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