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六十二:昔 旦

标签:
甲骨文昔旦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圖一是殷商甲骨文“昔”字,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這個“昔”有兩種造字:一種是意符“日”在上部(見上2和下1,2),一種是意符“日”在下部(見上1,3和下3)。專家們堅持認為這樣兩種造字都是甲骨文“昔”。工具書將這兩種造字都收錄在條目“昔”之下。
其實這兩種造字是有本質不同的:意符日在下,其會意是太陽在水面下沒有升起的時候。意符日在上,其會意是太陽已經跳出水面。在甲骨文工具書中引用了很多這個字的卜辭:
卜辭:“丁亥卜。囗。貞:昔乙酉服施(旋)御…大丁、大甲、祖乙百鬯。百羌。卯三百(牛?)…”(后上28·3)
卜辭:“庚申卜。囗。貞:昔祖丁不黍隹南”(乙1968)以上引自馬如森《殷墟甲骨學》
卜辭:“癸未卜。貞:昔丁丑文武帝……”(前4·27·3)
卜辭:“四日庚申。亦有來艱自北。子告曰:‘昔甲辰方征于……’”《甲骨文合集》137
顯而易見的是上述四片卜辭中的甲骨文“昔”代表了卜辭中一種過去時的表達方式:
“昔+人名+事情”表示某人過去曾經做了某事。“昔+天干地支+事情”表示過去某日曾經發生了某事。
這本來是常見的語法現象,不足為奇。但是,上述三條與這一語法現象相關的卜辭中,甲骨文“昔”字均採用的是上從水下從日的“昔”。而不是上從日下從水的那個甲骨文造字。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此前的學者將這樣兩種造字都歸入甲骨文“昔”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呢?
從造字上看,上從日下從水。其本義會意為太陽在水面上升起的那個時間。它的本字應該是甲骨文“旦”。正如《說文》所謂:“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從《山海經》就有記載,我國遠古的先民就發現每天的太陽是從東海裡升起的,它們一年中分別從東海中的十座不同的山後面升起。所以這個水面上升起的太陽應該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即早晨太陽躍出水面的那個時刻——旦。
遺憾的是甲骨文系統中已經有了一個專家們普遍認可的甲骨文“旦”見圖四:
因此圖三和圖四的兩個甲骨文字中只能有一個是“旦”字。要麼是迄今為止的專家們的共識錯了;要麼是我的考證錯了。我們來看一看該字在卜辭中的使用情況:
卜辭:“旦至于昏不雨”(京津4450)這裡可以將“旦”和“昏”作“從早到晚”理解,但是也可以解釋為從一個具體時間“旦”開始一直到“黃昏”時分都沒有下雨。
卜辭:“…食不雨。旦不雨…”(粹700按:徐中舒在引用此條時僅用了後面三個字。估計也是考慮到前後關係的協調)殷商人一天兩餐,上午九點是大食。所以從本條卜辭看,圖四的“旦”字應該是指上午九點以後的某個時間點。從圖四甲骨文字形看,它是上從日下從口,會意為太陽照亮整個都邑的時間點,我認為應該也是指上午九點以後的某個時間。所以就這個本義看,圖四的甲骨文字應該不是“旦”,是迄今為止的專家們的解釋錯了!該字在卜辭中其它場合的運用也沒有“天亮”或者“太陽初生”的本義:
卜辭:“己酉卜。囗。貞:翌日父甲旦其十牛”(京津4048)
卜辭:“……旦。王疾目。不喪明”(乙64)
卜辭:“于南門于旦”(甲840)
所以根據現有使用了圖四甲骨文字的五條卜辭看,該字沒有“天亮”或“太陽初升”的含義。因此我可以謹慎地做出一個初步結論:圖四甲骨文字本字不是“旦”。而圖三的甲骨文字由其造字是一輪太陽正躍出水面判斷其本字應該是“旦”;由其本義“太陽躍出水面”判斷也應該是“旦”。在《說文》小篆“旦”將下面的意符水面簡化為一橫,即許慎所說“一,地也。”即太陽躍出遠方地平線之意。這是漢字演化中的簡化。
:【解字】象洪水橫流之形。”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這個問題本文就不展開討論了。總之“洪水橫流”和“水面”“海面”都是意義上和造字上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