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二:殏(求)

标签:
甲骨文未識字洹北商城失火焚燒橡栗樹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漢字“殏”見于《爾雅·釋詁》“殏、酋、在、卒、就,終也。”【疏】“《大雅·下武》云‘世德作殏’”《康熙字典》“殏…亦作求。”可見殏的初文是求,本義是終、盡的意思。《爾雅》從歹,說明一般是不好的結果。
甲骨文“求”我們在《破譯294》中已經考證了甲骨文“求”,其本義是殷商時指野栗樹(或橡栗樹)上結出的堅果。可代食用。
甲骨文求的會意是栗樹的近蒂處有梂窠。梂窠中結出的球形堅果。這個甲骨文“求”也是一個意符參與了甲骨文新字的創造:
“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惟涉河以民遷”
“殷降大虐,先王不懷” “无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
“適于山,用降我兇德。”“尔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
這些都說明盤庚遷殷是因為遇到一次“先王不懷”的災難,所以“惟涉河以民遷”。這次遷徙不是遠距離的,只是“涉河”而已。所以盤庚告訴萬民“無胥絕遠”。《盤庚》中含糊其辭始終沒有說明這次“大虐”是什麽。但是,据2001年安阳考古工作队初步勘查:洹北商城宫殿区在中商三期早段突然衰落,而且,发现“宫殿区内夯土基址普遍毁于大火的现象”。这是不是“殷降大虐”,以致盘庚认为是“先王不怀”呢?这是不是盘庚寻求迁往洹河南侧之邑(后来成为殷墟)的原因呢?我国民间对火灾一向忌讳。民间谈及火灾时总是以“走水”的隐语代替。盘庚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是符合这个歷史事件和這個民俗的。
但是甲骨文的造字者卻無法隱諱這場火災。所以我認為以上圖一為洹北商城的宮殿上長出一棵最初被視為祥瑞的橡栗樹。圖二是洹北商城的火災燒毀了商城也燒掉了那棵被視為祥瑞的橡栗樹。圖三是用橡栗被燒掉的地方代指已經荒棄的洹北商城廢墟。
左條卜辭:“貞:王往于~高”(合139)
注意左條卜辭的最後一個字徐中舒破譯為:高。實際上這個字的本義指的就是往日五脊四面坡的宮殿,最後兩個甲骨文字連用意思是:那座頂上橡栗樹被燒掉的宮殿。所以這條卜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
“占卜:王要前往洹河北岸的被燒毀的洹北商城廢墟(祭祀)”這是一條一期卜辭,一期卜辭就是甲骨文初創的小辛小乙武丁時期。商王憑弔廢墟也是在情理之中。
按照甲骨文造字的規律,圖一圖二圖三這樣三個甲骨文字都應該讀作:求。但是這裡的“求”並不是作為純粹的聲符在造字,而是意符兼聲符。這個意符“求”在造字過程中是以意符身份介入的,這三個字也因這一意符而獲得發音: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