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

标签:
甲骨文龟蛐秋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圖一是公認的甲骨文“龜”字。圖二甲骨文字本義是一種昆蟲蟋蟀,因為蟋蟀的俗名叫蛐蛐,所以我將其破譯為漢字“蛐”。破譯的理由是它是一種昆蟲,下半部份很像漢字“曲”字。就這兩個漢字造字而言,“龜”是殷商時代就存在的象形字,而“蛐”是一個形聲字,是西周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漢字,而它在殷商時也已經存在,當時這個“蛐”也是一個象形字。兩個甲骨文字的字形區別是明顯的:
龜有一個類似蛇的頭,穹形的龜背殼,一般是顯示四隻腳。卜辭有:
卜辭:“用龜”(合9001)
卜辭:“其用龜”(前4·54·7)
卜辭:“貞:隹龜令”(合7859)“唯龜令是從”之意也。
卜辭中有“鬲龜”的常用語,“鬲龜”的時間一般是“昱日”。我的解釋是“將用龜于鬲”的意思。
這是合8996中的一個甲骨文字,一隻龜被壓在皿的下面可以叫做“皿龜”嗎?
蛐有一個四角呈圓弧的長方的頭(橫向),頭前有兩隻觸鬚,有翅膀會飛。雄性蛐蛐尾巴中間有一根針狀的類似尾巴的生殖器官。民間稱雄蛐蛐為三尾,雌蛐蛐為二尾。唐蘭將這個字破譯為“秋”似無道理。因為該甲骨文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自然界也有相應的昆蟲蛐蛐對應。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另有一字破譯為“秋”更有造字依據也更有說服力,這就是:
甲骨文“秋”省略了“禾”。例二的“火”上有散點意符,说明造字者想突出燒某種東西的意圖。在秦的大篆中造字者加進了意符“禾”,但是其中的“蛐蛐”被變形為字形極其相似的“龜”,小篆的“秋”省略了其中的意符“龜”,于是演化為今天的漢字:秋。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龜的本義:烏龜。殷商時由各地進貢給商王朝作占卜和刻寫卜辭用。名詞。
蛐的本義:蟋蟀。莊稼地裡常見的一種昆蟲。秋季开始迁徙民居過冬。名詞。
秋的本義:焚燒田野里豐收后的秸稈以驅蟲害。
參見《破譯68:春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