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

(2011-10-17 16:58:37)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 圖一 甲骨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 圖二 甲骨文 (我見)

圖一是公認的甲骨文“龜”字。圖二甲骨文字本義是一種昆蟲蟋蟀,因為蟋蟀的俗名叫蛐蛐,所以我將其破譯為漢字“蛐”。破譯的理由是它是一種昆蟲,下半部份很像漢字“曲”字。就這兩個漢字造字而言,“龜”是殷商時代就存在的象形字,而“蛐”是一個形聲字,是西周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漢字,而它在殷商時也已經存在,當時這個“蛐”也是一個象形字。兩個甲骨文字的字形區別是明顯的:

龜有一個類似蛇的頭,穹形的龜背殼,一般是顯示四隻腳。卜辭有:

卜辭:“用龜”(合9001

卜辭:“其用龜”(前4·54·7

卜辭:“貞:隹龜令”(合7859)“唯龜令是從”之意也。

卜辭中有“鬲龜”的常用語,“鬲龜”的時間一般是“昱日”。我的解釋是“將用龜于鬲”的意思。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

這是合8996中的一個甲骨文字,一隻龜被壓在皿的下面可以叫做“皿龜”嗎?

蛐有一個四角呈圓弧的長方的頭(橫向),頭前有兩隻觸鬚,有翅膀會飛。雄性蛐蛐尾巴中間有一根針狀的類似尾巴的生殖器官。民間稱雄蛐蛐為三尾,雌蛐蛐為二尾。唐蘭將這個字破譯為“秋”似無道理。因為該甲骨文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自然界也有相應的昆蟲蛐蛐對應。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另有一字破譯為“秋”更有造字依據也更有說服力,這就是: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 圖三 甲骨文 這個甲骨文字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釋為“秋”。從字面上看上從蛐下從火,是火燒蛐蛐的本義。夏商周都有焚烧农作物秸秆的习惯,将田地里的秸秆放火烧掉,可以起到消灭害虫,驱逐野兽,提高地力的作用。所以在《诗经·七月》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說的就是蛐蛐在田野里無處藏身,只好向過冬的民居遷徙。嚴格地說這個字破譯為“秋”按照上述史實還少了一個意符“禾”,就是農作物秸稈的意符。這樣的“火”“禾”和“蛐蛐”三者的會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因為圖三甲骨文字中少了一個“禾”而否定它的本義為“秋”。因為意符“火”和“蛐蛐”的會意僅僅是火燒蛐蛐。但是如果我們追蹤這個字從甲骨文演化到漢字“秋”的軌跡,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甲骨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龜、蛐與秋(秦籀文) (小篆·汉字)

甲骨文“秋”省略了“禾”。例二的“火”上有散點意符,说明造字者想突出燒某種東西的意圖。在秦的大篆中造字者加進了意符“禾”,但是其中的“蛐蛐”被變形為字形極其相似的“龜”,小篆的“秋”省略了其中的意符“龜”,于是演化為今天的漢字:秋。

    用意符“龜”代表秋天是有史實依據的。《周禮·龜人》“龜人掌六龜之屬……凡取龜用秋时,攻龜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龜室。”這就是說,秋天是各國向西周王朝進貢龜的季節。周承商制,說明殷商王朝就是這麼做的:取龜用秋时,攻龜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龜室。但是這樣一改,字的本義就發生了變化。籀文“秋”的本義是:收穫嘉禾和進貢龜的季節。而它的甲骨文本義則是:燒田驅害的季節。而現代漢語的“秋”定義為“莊稼成熟的季節”“指一年中的第三個季度”。三個本義相比較啊我們發現:漢字從被創造之日起,一直是朝著準確表達和科學表達的方向在不斷進化。

    以下音训部分:从略。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龜的本義:烏龜。殷商時由各地進貢給商王朝作占卜和刻寫卜辭用。名詞。

蛐的本義:蟋蟀。莊稼地裡常見的一種昆蟲。秋季开始迁徙民居過冬。名詞。

秋的本義:焚燒田野里豐收后的秸稈以驅蟲害。

參見《破譯68:春秋之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