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九:未識甲骨文15 火塘文化

标签:
甲骨文火塘添柴本义民俗祭祀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火塘是我國民間每家每戶冬天用來取暖的一種較為普及的家庭設施。火塘一般為一米見方大小,周圍用土坯圍成一個正方形的火宕。更多的火塘就是在房屋中間生上一堆火。爲了燃燒持久和減少煙燻,火宕里的主要燃料是用曬乾的樹根(少有劈柴)。火塘的四周是較矮的長凳,火宕里火焰的正上方是從梁上懸下來的長柄鉤子,鉤子上吊著燒開水的瓦壺。在不用燒開水的時候鉤子可以升上去。火塘邊有兩樣必備的設施就是火鉗和吹火棍。前者用來撿拾柴火,後者用來給火焰吹氣助燃。
火塘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源於遠古中國人冬季取暖和保持火種的原始需要。夏商周考古都發現有火塘的遺跡。現在我國仍有許多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冬季使用火塘取暖。傣族、畬族、瑤族、白族、壯族、納西族、普米族、撒尼族、摩梭人以及台灣的邵族人至今還保持了以火塘為家庭中心的火塘文化習俗。人們在火塘邊喝著大碗茶聊天、娛樂、議事。火塘灰里埋著山芋和土豆,火焰上串烤著糍粑。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有八年的冬天都是在皖南農民家裡這樣的火塘邊度過的。補充一點,今天皖南山區的很多農民正是從河南一路逃荒遷徙到這裡的,他們保持著河南方言的語音,也保持著河南東部的風俗文化。
圖一的未識甲骨文字正是從火從不。我在《破譯196》中考證了甲骨文“不”,它的本義是樹根,是對一棵樹樹幹的否定,所以“不”中引申出否定副詞的語法作用。一堆火加上樹根——這就是殷商火塘的會意。有學者將這個甲骨文字破譯為“炋”,發音讀作丕。這個字的本字和甲骨文會意對應得非常準確。但是它的本義已經曼滅了。現代漢語的工具書沒有收錄這個字。漢字“炋”僅存的本義記載見于《康熙字典》里保存的六個字“《篇海》:音丕。火也。”如果單純是火,它就不必費心地加上一個來源不明的“不”字,使這個字成為一個非常冷僻的漢字了。謝謝甲骨文為我們保存了這一點歷史的記憶。
卜辭:“貞:乎从酉取炋……”(前7·21·4)取炋是搬運樹根的意思。燒火塘的人家每年入冬前都必須上山挖樹根曬乾以備冬季火塘之需。火塘入冬一經點燃一般保持火種不滅。每天晚上臨睡前要將明火滅掉,用灰燼掩蓋住炭火以防失火。次日早晨起床后用火鉗將火種撥出,加上一些草屑後用吹火棍吹燃火焰。火塘里的火種滅了是不吉利的。
圖二的為是甲骨文字從火從不從又(手)。它的會意是用手拿著樹根添加在火上,這是火塘的代表性動作。該甲骨文字沒有對應的漢字。
卜辭:“不~”(人2231)本條卜辭前應有“貞”字,意思是占卜是否可以不再添加樹根,也就意味著春天已經到了。民間有“春火毒似蛇”的說法,所以立春以後儘管天氣依然寒冷,一般人家的火塘就不再添加樹根了。
卜辭:“貞:……囗于~”(前6·19·3)“于”是殷商的一種祭祀,“于~”就是祭祀火塘。這種祭祀火塘的習俗在上文提到的少數民族中至今還普遍存在著。因為火塘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維繫著祖先、親情、神佑、溫暖、食宿、繁衍等許多的文化要素。所以火塘祭祀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歷史傳承的習俗。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炋的本義:遠古民居內冬天的火塘。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