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怎樣驗證“夏至”和“冬至”

(2011-10-14 11:46:41)
标签:

先秦

验证

夏至

冬至

节气

律中

杂谈

分类: 远古史

農曆的24節氣都有一個具體的時刻開始,例如2010年冬至的准确时间是1222738分,这个时点每年不同,需要经过专门的测算。雖然我國古代並未實行太陽曆(公曆),但是由于這24個節氣是用地球和太陽黃道之間的運行關係來規定的,所以24節氣的出現是跟著公曆走的。民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但是,具體到每一個節氣的開始時刻只有朝廷的天官們掌握的。于是民間自古就流傳這一些土辦法來驗證節氣相交的那一時刻。例如“夏至”和“冬至”。

古語云:“冬至一陽生”,對于和冬至正好相差半年的夏至而言,就是“夏至一陰生”。陽氣是由土壤里上升的,萬物吸收陽氣而生長;陰氣則是由陽入陰下降收縮進土壤里的,萬物因陽氣萎縮而凋零。

《史記·天官書》:“冬至短極,縣(懸)土炭,炭動,鹿角解,蘭根出,泉水躍,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影)”。

炭動是一個測驗冬至開始的實驗。冬至陽氣始生,木炭因為吸收了陽氣變重。其物候是鹿角開始分叉,蘭花氣根裸露,泉水開始冒氣泡。從這一刻開始,大家知道冬至日已經到了。更加準確的標準就是看日晷上中心指針的投影而定。

集解 :“孟康曰:‘先冬至三日,懸土炭于衡兩端,輕重適均,冬至日陽氣至則炭重,夏至日陰氣至則土重。’晉灼曰:蔡邕《律曆記》:‘候鐘律權土炭,冬至陽氣應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

文中的“衡”就是今天的天平。在夏至或者冬至的前三天,在天平的兩端一端置土,一端置炭,使之平衡。冬至開始土壤釋放陽氣,天平土的一端變輕而上升;夏至開始木炭釋放陽氣變輕,天平炭的一端上升。這個實驗似乎從木炭和土壤的含水量變化也可以解釋得通,但是含水量變化不應該僅僅發生在夏至和冬至的節氣時刻。所以做這個實驗的兩三天裏空氣的濕度一定不能太大,如果連續兩三天的大雨導致空氣濕度過大,這個實驗一定失敗。因爲炭吸收濕氣的能力比土要強一些。所以無論“冬至”或“夏至”,天平都會向木炭一端下沈。事實上在節氣日交節氣的時刻常有例外,所以《史記•天官書》有這樣兩個補充:

“歲星所在,五谷逢昌。其對爲沖,歲乃有殃。”其對為沖就是出現了歲星運行中“失次”——即不在其位——的現象。在歲星位置的“對位”出現了其他星宿“相沖”,這一年就會出現殃禍災變。

“正月上甲,風從東方,宜蠶;風從西方,若旦黃雲,惡。”早春應該刮東風,如果立春后每天西風,早晨天空出現黃雲,這一年的年辰一定不好——惡。

《禮記月令》中還記載了另一個以實驗證明農曆月份相交時刻的方法——叫作“律中”或者“律應”。這裡的律指的是律管,是先秦時用竹管(或銅管)做成的專門校定樂音的工具。“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明·朱載堉《律呂精義》這個律管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候節氣。具體方法是用曬乾的蘆葦嫩葉燒成灰塞進代表樂音十二階的十二根律管中。每根律管代表農曆的一個月,如果代表某個月的律管里的蒹葭灰飛動了就代表農曆的這個月份到了。

律管與農曆月份的對應關係如下: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臘月

太簇 夾鐘 姑洗 中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黃鐘 大呂

這裡面最短的一根律管是黃鐘,黃鐘律管對應的正是“冬至一陽生”的月份,這就很值得我們考證一下它的科學道理了。商周的曆法是每月三十天,年終五天。因為冬至之時一陽初起所以只能夠吹動最短的黃鐘律管中的蒹葭灰。其中必有玄機,但不是我這篇短文里所能解決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