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二十八:魯

标签:
甲骨文鲁本义方国青州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鲁国,周武王灭商後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少昊之墟),是为鲁公。鲁公即鲁侯。周公旦未去赴任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又继续辅佐成王。后来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即位为鲁公,淮夷、徐戎作乱,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鲁。據此可知魯國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已經存在。
這裡就引發一個問題:魯國爲什麽叫做魯。也就是說在魯國建立以前“魯”的本義是什麽?其實“魯”這個方國在殷商卜辭中就已經存在。
其實在殷商甲骨文里,魯字也已經存在:
甲骨文魯的會意是下為容器,上為魚。至于它的本義是什麽則眾說紛紜:
《說文》:“魯。鈍詞也。從白魚聲。《論語》曰:‘參也魯’”段注:“《釋名》曰:‘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鈍。”
于省吾釋甲骨文“魯”:“從魚從口,口為器型,本象魚在器皿之中,《說文》訛從白。”
徐中舒釋甲骨文“魯”:“從魚從口,口象坎。澤中水竭,魚乃露于坎。故魯之本義為露,後通旅、臚。”
這些對甲骨文“魯”的破譯依據是什麽,從魚從口就一定叫做魯嗎。遼闊中原處處産魚,爲什麽只有山東曲阜成為魯國呢。所以要破譯甲骨文“魯”的本義,還是要從魯地開始。
《史記·夏本紀》:“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澙,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其篚盦絲。浮于汶,通于濟。”《集解》:“鄭玄曰:‘海物,海魚也。魚種類猶雜’。”這段記載又見《尚書·禹貢》,內容大同小異。
九州貢賦自大禹始。“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位於泰山和大海之間的青州因地制宜進貢的就是海產品,其中多是各種海魚海貝之類。這些來自青州的貢品都是裝在特製的有青州特點的包裝物——筐篚中的。大禹給各地的貢品包裝都做了具體的規定,其實也是為了這些包裝可以供夏王朝繼續使用。青州的貢品包裝是“其篚盦絲”,所謂盦絲,按照孔安國的解釋就是“盦桑蠶絲中琴瑟弦。”就是食用盦桑的蠶絲,其中可以用于琴瑟作弦的。用這些蠶絲編織成筐篚以盛放貢品海魚。我認為這就是甲骨文“魯”的由來。
魯,進貢海魚的青州地區。上從魚,意指種類各異的海魚。下從口,意指“其篚盦絲”,即用絲綿繩編織的筐篚。用九州貢品造字“魯”不是唯一的,這種方法是一種在甲骨文里常用的造字方法。
例如:甲骨文“西”,從玉從U,就是貢玉和包裝用的筐篚。因為殷商的貢玉均來自最西邊的雍州,所以以此會意來造東南西北之“西”字。
又如:甲骨文“濼”舊指濟水。其造字採用從水從絲從木會意。因為殷商的“其貢漆絲”均來自沇州,且進貢物品均沿濟水運送,“其篚織文。浮于濟、漯,通于河。”所以以水、絲(絲綿)和木(生漆)來造濼水之“濼”字。
卜辭中,魯字多用作方國名或地名:
卜辭:“貞:其雨在囗魯”(後上31·2)
卜辭:“乙丑卜。古。貞:婦囗魯。于黍年”(佚531)
卜辭:“王占曰:吉。魯”(乙7781)
從上述卜辭理解,殷商人可能用“魯”借指“東南方向”。因為魯方國位于殷墟的東南方向。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魯的本義:上從魚,意指種類各異的海魚。下從口,意指“其篚盦絲”,即用絲綿繩編織的筐篚。卜辭中指進貢海產品的魯方國。即大禹之青州,今山東泰山東至黃海邊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