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九十五:松 掰

标签:
甲骨文松掰本义金文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2010年我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看見遠在仰韶時代人們就開始收集以榛子、栗子、松子和樸樹子充飢。其中的松子現在已經在我國很多地方(例如山東滕縣)的考古中發現,這證明了松樹在我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樹種。現存文獻的記載見于《尚書·禹貢》和《詩經》:
“(青州)其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尚書·禹貢》
“檜楫松舟”,“山有橋松”,“如松柏之茂”,“松桷有舃”“松柏丸丸”《詩經》
但是在我們的甲骨文工具書中卻找不到甲骨文的“松”字。學者們能夠認定的漢字“松”最早見于戰國時的鄂君舟節上的金文(見下圖例二):
我認為這個甲骨文字就是“松”。
關于松樹在遠古的存在已經由考古發掘的松子證明了。但是爲什麽這個甲骨文“松”字上從火呢?這是因為松樹在遠古的主要作用有三個:燃料、照明和造船。松樹用作造船材料見上《詩經》之“檜楫松舟”,以檜木為楫松木作舟是也。松樹用于作舟和松樹易燃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古人“刳木為舟”,就是將樹的一部份燒成炭,然後用工具將炭化的部份除去,然後繼續燃燒、除炭,直至獨木舟成型。松樹用於照明是遠古時松樹最主要的用途。因為松樹和松子都富含油脂,燃燒時可以經久不滅。在沒有照明工具的遠古應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照明物品。宋代以後將點燃照明用的松木叫做松明。
圖一中例一的甲骨文字從木從火,本義是可以點火照明的樹——松樹。松樹的一個特點是即使是剛剛砍伐的松樹和松枝(俗名松椏)也可以直接燃燒。這是常識,直到現在有些山區農民在走夜路的時候還喜歡點燃一把松明,一是爲了照明,二是爲了驅獸。
比較甲骨文和金文的“松”字,我們發現這兩個字不是繼承關係,這一點和其它的甲骨文字不一樣。周承商制,所以西周有很多的制度和殷商都是一致的,尤其是西周金文傳承了甲骨文字。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松”顯然使用了兩種不同的造字方法,甲骨文“松”採用的是松樹用途的會意;金文“松”採用的是松樹生物學特徵的會意。這一變化說明這兩個字是在殷商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中分別創造的。從而說明甲骨文的“松”字可能因為使用較少而失傳過,以後在戰國又被再一次創造出來。
這條卜辭按照我的破譯可以理解為:乙丑占卜,次日上山砍松椏…在山上…松林遇雨。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