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八:樂 濼

标签:
甲骨文樂濼本義進貢蠶絲漆樹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樂是今天山東境內一方土地的名稱,濼是今天山東境內遠古一條有名的河流。樂和濼這兩個字在殷商甲骨文時代就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如圖:
甲骨文樂,上從絲,下從木。《說文》:“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楫木虡也。”
甲骨文濼,中間從樂,兩側從河流。《說文》:“濼。齊魯間水也。從水樂聲。春秋傳曰:‘公會齊侯于濼’”。
甲骨文系統創造于公元前1250年以前,而《說文解字》成書大約在公元100年。其間經歷了1350年的殷商、兩周、秦,所以要求許慎對每一個字都作出本義的解釋實在勉為其難。事實上《說文》中有很多的字的本義已經發生了斷裂和轉移。以樂和濼兩個字為例。濼河的得名因為樂地。樂地的得名又是怎樣的呢?許慎認為樂地得名于音樂,這是東漢時代的理解和解釋。樂作為地名的產生來源見於《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
《尚書·禹貢》:“濟、河惟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降丘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于河。”
《史記·夏本紀》:“濟、河惟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濟漯。通于河。”
兩段歷史文獻的記載大同小異。意思是大禹疏通了黃河,“疏川导滞”(国语)将黄河西河下泄的河水经三门峡过孟津渡到浚县西南的大伾山西经宿胥口从北向和东北向两支入海。黄河最终汇入了渤海。上述文獻中提及的“九河既道”就是黃河改道今天的河北大地以後分散為九條河向東流入渤海。
在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是經由今山東境內的濼河(後稱濟河)入海。由於大禹治水導致黃河改道,今天河南東南部和山東西部的湖泊沼澤里的水位大大下降,於是萎縮成為了一個湖——雷澤。由於水位的下降這一地區出現了大片的宜農宜林的平地,於是原先居住在山上的居民就搬遷到平地上來。於是在山東平原上出現了“桑土既蠶”“ 草繇木條”的農家樂景象。大禹在《禹貢》中給沇州規定的貢品是漆和絲。絲是蠶絲,漆是供制漆的樹。這些貢品經濼河進入黃河最終送到大禹的王朝所在地。所以大禹在命名這一條河流為濼河時,也是結合這一方樂土的地產命名的。濼河,一條運送蠶絲和漆樹的進貢的河流。猶如淮河是盛產五彩鳥夏狄(野雉),也是進貢箭羽和旌麾的河流一樣。
山東這塊地方西周稱東夷,殷商以前稱“人方”。而這個“樂”地據專家考證就是人方,見馬如森《殷墟甲骨學》338頁:
樂“借用做地名。‘乙酉卜。在樂貞:今日王步于喪亡災’(續3·28·5)又,‘癸亥卜。在樂貞:王旬亡禍’(后上10·4)據考證,樂地,為帝乙征人方之地”。
我認為這個地方以“樂”命名是有理由的。從湖泊沼澤移居陸地,蠶桑繁盛,漆樹遍地,衣食無憂,確實是漢字“樂”的本義。從甲骨文字面上看,上從絲,正是蠶絲。下從木,正是桑樹和漆樹。以這樣兩個意符會意成為一個地名正是準確無誤。
在這片“樂”土的北邊有一條大河——古濟河,就是濼河。在大禹治水之前,黃河就是借著古濟河(濼河)入海的。這條曾經給“樂”土(人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河流改道以後為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福祉。所以這條河被命名為濼河。其實歷史上的沮河並不經流河南東部或者山東西部,我認為遠古所說的“沮河”和能是“祖河”發音之轉。沮河可能只有一條,但是祖河可以到處都有的。
我認為,當人方(樂地)的人民用船裝載著蠶絲和漆樹前往中原進貢給大禹的路途中,心中是充滿對大禹的無限感激的,是心甘情願地去進貢的。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樂的本義:位於今山東省古濟河以南的一方盛產蠶絲和漆樹的樂土。地名。引申為:快樂。
濼的本義:遠古樂地人民向大禹進貢蠶絲和漆樹的河流——古濟河。河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