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799
  • 关注人气:3,9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一:食

(2011-05-27 16:07:06)
标签:

甲骨文

两种本字

结构

本义

散点

意符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一:食 甲骨文 食(注意图中的上下两种本字有区别)

在殷商卜辭中的一期到五期的甲骨文的食字造字結構均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上從A下從豆(見上圖上行)。另一種是上從A下從豆,A的上下有散點非固定意符(見上圖下行)。我一向認為甲骨文是一字一形一義的,所以這兩種造字結構不同的食應該是兩個用途,至少是兩種詞性的食。

按照食的造字結構,我們將其分成三個部份討論:

一,              關於上部的A。我在探討命,舍,倉,今,合,會等甲骨文字時已經考證過,這個A的殷商生活原型是平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民居的草頂。從考古學實證看這種草頂有圓錐形和四棱錐形兩種。其中的四棱錐形的草頂演化為殷商五脊四面坡的宮室屋頂。在本字食的結構中,這個A同樣代表一個“頂”——食器豆的蓋子。這個豆蓋的主要作用是保溫和防雨。豆蓋的形狀根據造字的對比我們知道它是“A”狀的,也就是說它和民居的圓錐形草頂是同樣的形狀,這是食下部從A的造字原理。在山東河南一帶,鍋蓋是用稻草或杞柳編織的,和民居草房的屋頂具有同質性。

二,              關於下部的豆。豆在殷商時期的主要作用有三種:禮器,食器和燈臺。《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豆用作祭祀的禮器時是用來盛放稷、黍等五穀顆粒的,五穀顆粒一般是生的。因為禮器所盛是用來奉獻給天地祖宗的,所以這類豆在祭祀過程中是不用加蓋的。用於食器的豆就必須要有蓋子。因為食物是預先做好的,必須加上蓋子以保溫,在露天的飯菜還要防止下雨。甲骨文中有兩個字可以作為旁證,這兩個字就是甲骨文“即”和“既”。甲骨文即是一位老人坐在豆的旁邊臉對著這隻豆,本義是即將吃飯;“既”是一位老人坐在豆的旁邊臉轉向身後,本義是吃完了(一說並未吃飽——小食也)。作為燈臺的豆現在無從可考,因為和前兩種豆難以區分開。這個義項後來經過漢字“登”分化成為漢字“燈”。

三,              散點狀非固定意符。這個散點意符我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經考證多次,在本字中的散點可以視為豆中食物冒出的熱氣和蒸汽水滴。爲什麽有的食字有散點意符,有的卻沒有呢?我試圖從卜辭里食字的應用上找尋它的規律性:

卜辭[例一]:“自旦至食日不雨”(合12              無散點意符

卜辭[例二]:“食日至中日不雨”(合12              無散點意符

卜辭[例三]:“癸酉貞:日月有食。隹若”(合33694   無散點意符

卜辭[例四]:“癸酉貞:日月有食。非若”(合33694   無散點意符

卜辭[例五]:“大食其一用就牛”(合29783           有散點意符

卜辭[例六]:“食不雨”(合29776                   有散點意符

卜辭[例七]:“方既食,戍廼伐”(合28000           有散點意符

卜辭[例八]:“月一正曰食麥”(合24440             無散點意符

上述八例卜辭中,凡有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字均用於吃飯的本義。無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字用於時間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其中例八的“食麥”是殷商人對一月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八例卜辭對甲骨文食的造字作一個推論:吃飯是直接和熱的飯菜打交道,所以用具象的散點意符表示飯粒、水汽和熱氣。而作為表示時間的大食、小食、食麥,以及表示日食、月食的這樣一些不直接和飯菜接觸的卜辭記載用的就是不加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呢?從目前我查閱的這八例卜辭看確實有這樣的規律。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食(加散點意符)的本義:吃飯。

食(無散點意符)的本義:表示時間(大食,小食,食麥)、天象(日食,月食)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