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一:食

标签:
甲骨文食两种本字结构本义散点意符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在殷商卜辭中的一期到五期的甲骨文的食字造字結構均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上從A下從豆(見上圖上行)。另一種是上從A下從豆,A的上下有散點非固定意符(見上圖下行)。我一向認為甲骨文是一字一形一義的,所以這兩種造字結構不同的食應該是兩個用途,至少是兩種詞性的食。
按照食的造字結構,我們將其分成三個部份討論:
一,
二,
三,
卜辭[例一]:“自旦至食日不雨”(合12)
卜辭[例二]:“食日至中日不雨”(合12)
卜辭[例三]:“癸酉貞:日月有食。隹若”(合33694)
卜辭[例四]:“癸酉貞:日月有食。非若”(合33694)
卜辭[例五]:“大食其一用就牛”(合29783)
卜辭[例六]:“食不雨”(合29776)
卜辭[例七]:“方既食,戍廼伐”(合28000)
卜辭[例八]:“月一正曰食麥”(合24440)
上述八例卜辭中,凡有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字均用於吃飯的本義。無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字用於時間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其中例八的“食麥”是殷商人對一月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八例卜辭對甲骨文食的造字作一個推論:吃飯是直接和熱的飯菜打交道,所以用具象的散點意符表示飯粒、水汽和熱氣。而作為表示時間的大食、小食、食麥,以及表示日食、月食的這樣一些不直接和飯菜接觸的卜辭記載用的就是不加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呢?從目前我查閱的這八例卜辭看確實有這樣的規律。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食(加散點意符)的本義:吃飯。
食(無散點意符)的本義:表示時間(大食,小食,食麥)、天象(日食,月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