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四十九:告

标签:
甲骨文告桎梏本義祭祀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告。牛觸人。角著橫木。所以告人也。從口從牛。《易》曰:‘僮牛之告’。”
馬如森:“從口,從牛。口示牛叫的器官。本義是牛叫。”
鄒曉麗“學者們多以為(告)是‘手銬’之‘銬’的本字。古人用牛作祭祀的福物,牛觸人即兇而不潔,不能用來祭祀,因此在牛角上著一橫木防其觸人以說明此牛將用來於祭祀。今‘桎梏’的‘梏’用的是本義。‘告訴’是引申義。”鄒文指出,俞敏認為告字上部是牛的象形,下部的“口”是為防止牛食青苗而加上的“桎梏”。因“僮牛無角,無所置木,故許慎之說不當,俞敏老師之說為確。”《基礎漢字形義釋源》
《易》曰“僮牛之告”,但是並未說明這個“告”是牛角上的橫木還是牛嘴上的別的“桎梏”。但是甲骨文造字是遵循自身造字規律的。這個甲骨文“告”字是一個獨體字,上下是連為一體的。所以這個口和牛是連為一體的。其實用一個“口”字代表牛角上的橫木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更何況僮牛確實無角,無法“角著橫木”,這是常識。
但是,甲骨文“告”字的這個“口”一定是加在牛的嘴上的。而且是連為一體的。而且是一種“桎梏”。我從未見過俞敏老師,但是我也認為俞敏老師的觀點是正確的。
因為我在皖南放過牛。牛犢(即僮牛)是散養,不用鼻繩的。春夏兩季,禾苗青秀,牛犢喜歡啃食青苗。所以放牛娃就用細竹絲編一個竹兜套在牛犢的嘴上(這個竹兜就叫做“牛兜嘴”),然後用繩子固定在牛角上。放牛的時候牛犢跟隨著母牛前進,到了山間解開“牛兜嘴”讓它食草,回家之前再給它帶上。這個牛兜嘴就是一種桎梏,約束牛犢不能啃食莊稼的青苗。這就是《易》所說的“僮牛之告”。告是用來約束嘴巴的,而後來產生的新字“桎梏”是用來約束手腳的。
文人不解農家事,斷章取義費猜想。牛犢的角即短且滑,根本無法在上面固定“橫木”的。更何況本來就是很短的牛角,何來“觸人”之說呢?至於“古人用牛作祭祀的福物,牛觸人即兇而不潔,不能用來祭祀,因此在牛角上著一橫木防其觸人以說明此牛將用來於祭祀。”則更是文人的想像。據《周禮》祭祀用牛是在祭祀前幾個月才選定的,然後在“牢”中圈養數月以供祭祀。不會從牛犢時期就“內定”為祭祀用牛的。否則養上數月一年,牛犢突然死了豈不是“大不敬”?
倒是爲什麽殷商人用“告”字來作為“告訴”的本義令人頗為費解。既然“牛兜嘴”是爲了約束牛的嘴巴,既然約束了牛嘴巴牛就不能“說話”了。爲什麽卻用作了“告訴”之意呢?
卜辭:“己酉卜:召方來。告于父丁”(甲810)
卜辭:“…敏囗告曰:土方侵我田十人”(菁3)
卜辭:“貞:王命婦好从侯告。伐人(方)”(乙2948)
我認為,這裡應該有深層的心理的宗教的社會學的和美學的含義:“告”是用牛祭祀的時候委託祭祀用牛向祖先“告訴”人們的心願。牛是人與神的中介。在商代早期的祭祀中,牛都是由商王在祭祀現場親自宰殺的。殺牛以前要為祭祀的目的而禱告上天的祖宗們,讓祭祀用牛也聽見以便真實地傳達。然後是宰殺和進貢。宰殺以後的牛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商代的已逝祖先們都在這裡。牛就會將祭祀者的要求轉告商代的先祖們。這些在另一個世界的商代的已逝先祖們在聽完了牛的“報告”以後就會以恰當的方式保佑自己在下界的子孫們完成他們祈禱意欲達成的心願。
用“牛兜嘴”的“告”字表示向祖先“彙報”的本義,其實有兩種含義:一是約束祭祀用牛,要真實反映下界的子孫祈禱的意圖;二是希望這些祭祀用牛上天以後“什麽也別說”。祭祀的深層目的原來如此。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告的本義:約束牛犢嘴巴的“牛兜嘴”。名詞。引申義:祭祀之告。即約束祭祀用牛上天以後不要亂說。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