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老子的宇宙本體再探
(2011-04-05 12:45:43)
标签:
道生一二生三老子天地母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在《道——老子的宇宙本體》一文中,我考證了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宇宙本源說并得出初步結論:
老子的“道:一種無所不在的非均質的處於絕對運動狀態的物質。它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具有一定的質量。如果要下一個唯物主義的定義就要加一個帽子: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再讀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我發現這個由我加上的所謂唯物主義的帽子純屬狗尾續貂。老子自己將這一點已經表述的明明白白。在老子的五千言中,對道先天地而存在,對道的第一性,對道是一種客觀存在,對道作為一種物質的運動屬性都作了清晰的表述。
“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注】這是說道不以人的意志,也不以任何其他東西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為道所“法”的是它自己的規律性。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二十一章)
【注】這是說道是一種客觀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是說道看似恍惚,其實有它自己的象,含有自己的物,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王弼注曰:“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試想,如果其中無象,其中無物,那麼萬物何得以成?所以老子說道“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只是我們看不見。“其中有物”只是我們摸不著而已。“其中有精”所以精生萬物。“其中有信”的信是一種信驗,這種信驗表現在它生成的萬物上,道所生之萬物都是有物性的,這些物性從何而來?當然是來自道,所以老子說道“可以為天下母”。因為它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所以才能夠化生天地及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注】這裡的道首先化生的是天和地。所以說是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一就是混沌,就是“一種無所不在的非均質的處於絕對運動狀態的物質。它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具有一定的質量的道。”請注意老子所說的“二生三”,這個觀點常被曲解為“三光”,即天地人。這是沒有依據的一種個人理解。因為道在“一生二”的環節中,已經創造并誕生了天和地。這裡的“二生三”就不再可以做天地解。
老子這裡的“二生三”的客觀依據是源於原始八卦。其本義是天生三和地生三。原始八卦為:地、山、水、风、天、泽、火、雷
作为最原始的伏羲八卦的卦象,为什么选择了这样八种自然现象:地、山、水、风、天、泽、火、雷?八卦中为什么没有土?没有雨?没有川?没有河?没有沙石?没有草木?没有鸟兽?没有水生物?沒有人?
原因就在於“一生二。二生三”!一生二是指道生天地。這裡的二就是天和地。所以“二生三”中的二應該是天和地。
天和地如何生三?天生三,是天生水,天生風,天生雷。這是天所生的三種自然現象。地生三,是地生山,地生澤,地生火。這是地所生的三種自然現象。這些現象都是天地之初的原始自然現象,都是在人還沒有出現以前的自然現象。
“三生萬物”是指伏羲八卦——地、山、水、风、天、泽、火、雷——化生了天地之間的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
【注】這裡老子認定了物質的第一性。作為意識的主體的人在“一生二”之時,即天地形成之初是不存在的,在“二生三”之時,即天生水,天生風,天生雷,地生山,地生澤,地生火之時也是不存在的。人僅僅是在“三生萬物”之時,萬物化生,“而人居其一焉。”所以老子的道是第一性的,人以及人所具有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所謂“周行而不殆”正是物質的運動屬性。“不殆”正是說明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但是,正如許多研究老莊學者所質疑的一個問題必須解決,不容迴避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曾經反復提到了另一種道。
“天之道”(九章、七十七章、八十一章)
“人之道”(七十七章)
“聖人之道”(八十一章)
“古之道”(十四章)
“有道者”(二十四章、三十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三十章)
“為道日損”(四十八章)
“古之善為道者”(六十五章)
“道者萬物之奧”(六十二章)
【注】上述這些“道”都是與人相聯繫的,是天、人、聖人、古人、人主等在使用著“道”。這些道顯然不是那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道。那麼則樣解釋這種看似與物質相對立的道呢?
顯然這裡的這些“道”是“道之為用也”。是人類向道學習并使用的結果。這個答案在《道德經·二十五》中:“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上述的道均應該解作“法道”,即效法道是也。
“天之道”應為天所效法之道。“以道佐人主者”應為以效法道以佐人主者。余者類推。
老子說過:“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也就是說這個東西名字叫做什麽意境不重要,它僅僅是老子用來說明自己哲學思想的一個代名詞而已。同樣老子還說過:道的終極目標是“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是道的最高境界,即回到它的原始狀態。由此產生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實嗎。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