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詩經·公劉》的分节及深层原因

(2011-01-25 14:54:57)
标签:

詩經

分节

蒋立甫

王力

乐歌

文化

分类: 远古史·诗经

《詩經》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的305篇基本是乐歌,所以在结构上呈现回环复沓。据蒋立甫研究“其样式大致有这几种:一是数章中只换了几个字,而表述的意思却有递进……有的数章中虽换了几个字,而意思却是平列的……有的只是半章重叠:其中有重在前半章的……有重在后半章的…”《公劉》一诗是唯一的例外,读起来使人心里别扭,没有阅读诗歌和唱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六章中首先结构上的分节就和《詩經》中其他304首诗歌不同,显得杂乱,有章无节。我把王力和蒋立甫两位老先生的分节标注如下:

篤公劉!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積迺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蒋立甫分节:2/2/3/3/   王力分节: 2/2/3/3/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瑶,鞞琫容刀。(蒋立甫分节:2/3/2/3/   王力分节:2/3/2/3/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迺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時處處,于時盧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蒋立甫分节:3/2/5/   王力分节:3/2/5/

篤公劉!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迺依,迺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蒋立甫分节:2/2/3/2/   王力分节:2/3/3/2/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隂陽,觀其流泉。其军三單,度其隰原,彻田爲粮。度其夕陽,豳居允荒。(蒋立甫分节:2/3/3/2/   王力分节:5/3/2/

篤公劉!于豳斯馆。涉渭爲亂,取厉取锻,止基迺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迺密,芮鞫之即。(蒋立甫分节:2/4/2/2/   王力分节:2/2/2/2/2/

很明显,这两种分节方式都不符合乐歌的节律整齐,朗朗上口的特点。是《詩經》错了?还是两位老先生的分节有误?我坚信《詩經》不会错,我也坚信两位老先生的分节是有道理的。同时我也相信《詩經》不会错,而两位老先生的这样分节是有难处的。让我按照诗歌中乐歌的特点重新为《詩經·大雅·公劉》分节,看看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篤公劉!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積迺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瑶,鞞琫容刀。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迺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時處處,于時盧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篤公劉!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迺依,迺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隂陽。觀其流泉,其军三單。度其隰原,彻田爲粮。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篤公劉!于豳斯馆:涉渭爲亂,取厉取锻。止基迺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迺密,芮鞫之即。

这样一分节我们发现:两句一节,一节一顿,原来《公劉》是一首非常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民间乐歌。如果我们认为事情仅仅是重新句读和分节那么简单,我们就漠视了两位老先生的苦心孤诣了。

按照新的分节,前两句是一节的总目,后面的八句诗是对前面总目的阐释和详解。全诗的内容记载并歌颂了公劉离开原始居住地迁往豳并改造豳的过程。

    【诗眼】匪居匪康——于胥斯原——逝彼百泉——于京斯依——既溥既長——于豳斯馆

    【主旨】不甘安乐    寻找宜居    前往新地    依存新京    开拓土地    建造新邑

全诗的结构齐整,脉络清晰。树立起一个不甘享乐,奋力开拓,为民谋福祉的氏族领导者公劉的形象。问题终于出现了,按照这样的分节方式,会给诗歌的诠释带来麻烦。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第二小节的解释: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瑶,鞞琫容刀。

【白话】忠厚的公劉,视察这片即将定居的土原,它物产丰富,它是顺畅的宽甸。它解决了永久的顾虑,于是他们登上了南岡这座小山。可是要下山迁往对岸的土原,怎样才能渡过渭河呢?公劉武装整齐率民开始搬迁。

文中岡指的是公劉一行人所在地点南边的一座小山岡;原是指公劉为本族人民选定的新定居地;百泉是指渭河中滔滔的河水;而豳新居住地的名称,也就是要在原上新建的新邑。本节中“何以舟之”四个字,两位老先生诠释为公劉身上佩戴着什么?維玉及瑶,鞞琫容刀。这个解释也是传统的为学界公认的观点。我以为值得商榷。

在殷商甲骨文中,我已经考证了周字即是当时人们渡河使用的羊皮筏子,所以这个周和舟是本义相同的一个字。见《破译135》所以这里我将“何以舟之?”诠释为:怎样才能够渡过(眼下的)这条渭河呢?公劉自信满满。接下去第三节是率民渡河;第四节是定居新京并建庙祭祖(按照殷商惯例迁居新地,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安顿祖宗牌位);第五节是平整土地,寻找水源,种植粮食;最后一节是在豳地建造民居。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位老先生因为要顺畅贴切地解释第二节内容,首先将其中的“何以舟之?維玉及瑶,鞞琫容刀。”定义为一节,于是所有的节奏都因此而乱套了。但是按照《詩經》时代的诗歌特点,这种长短句的分节法是反《詩經》的。

一管之见,供《詩經》学者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