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考5:最后的国都
(2010-12-14 07:53:07)
标签:
洹河殷墟亳殷盘庚迁殷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研究远古史首先要读通古籍,读懂古籍。若干年前我读《尚书·盘庚》,觉得晦涩难懂,于是通读一遍就放下,先研究其他古文。引发我再读《盘庚》的动机是北师大的晁福林教授,他在《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一书中花了二十页的篇幅,论证了盘庚迁殷不久就再度迁都到了偃师(西亳)。因为《盘庚》是记载盘庚迁殷史实的最早的文献,于是我再读《盘庚》,结果发现很多研究者其实没有读懂它。
《盘庚》里记载的很清楚:殷墟就是商朝最后的国都。自从盘庚迁都到殷墟以后,这里便是商朝最后的国都。这和《史记·殷本纪》转引的《竹书纪年》里“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殷地分成两个部分:洹南的亳殷和洹北的商殷。
《盘庚》最初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现在我们在《十三经注疏》里看到的是分成了上、中、下三篇。但是这无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
在《盘庚》上篇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很显然,《盘庚》是为了向臣民作迁邑动员而作。所以在上篇的开始,就说明了原因:“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这里有两点容易被理解错:一是亳是殷地的洹南部分地域。常常有学者将殷和亳理解成两个地方,其实亳(粮仓)有三地:亳,南亳,西亳(参见我的博文《破译甲骨文字:亳》),但是殷只有一个,就是今天的殷墟,它包括洹南洹北两个部分。所以文中的亳殷应该是殷地的洹河以南的部分。二是“民不适有居”应该解作“人民不去居住”。而不是“人民不适应在那里居住”。这就是《史记·殷本纪》里所说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这后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盘庚正是因为大家怨声载道,不愿意去洹河对岸的亳殷才作了《盘庚》中记载的一切。说明这个时候,大家都还在洹北殷地。很多研究者作了后一种理解,认为当时已经迁往殷墟了。从而引发了以清代俞樾为代表的《盘庚》三篇版本次序上有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纯属节外生枝,毫无必要。
盘庚召开了全民大会“命众悉至于庭”。首先强调了迁都是天意:“卜稽曰:其如台(怡)。”这是盘庚借助天意欲求统一全体臣民的思想。盘庚说服臣民说迁邑是历代先王的惯例。他还强调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的道理;要求臣子应该和国君保持一致,要善待臣民,使万众一心;同时也软硬兼施说“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其善。”
《盘庚》中篇,开始动迁。“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这一点说明盘庚此次迁邑只是由洹河北迁往洹河南岸。如果此次是自奄迁往殷地的北蒙,仅仅用“涉河以迁”是不能概括的。这说明盘庚仍然在做那些不愿迁邑的民众们的思想工作(“乃话民之弗率”),最终统一了全民的行动,(咸造毋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其民。)在说明了迁都实为天灾所迫,重申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之后,盘庚表露了自己的目的是“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意思是,我将尝试以你们这一次迁邑来使整个邦国安定下来。注意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迁邑以前“厥邦”是不安定的,迁邑以后就能够“安定厥邦”。说明这一次迁邑其实不是迁邦(即迁都,因为商都仍然在殷地,只是扩大到了洹河南岸而已),而是通过迁邑使“厥邦”更加安定而已。
针对搬迁过程中的极少数仍然离心离德的臣子和民众,盘庚为了迁都的全局利益采取的仍是作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乘舟同渡,你不出力划船,而是尸位其载,你的热情不贡献出来,结果只能是等待沉没在急流中。警告这少数人“今予命汝一,无启秽以自臭。”(现在我命令你与大家一心,不要搅动秽物使你自己被搞臭)。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很有说服力。最后盘庚激励大家说:“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含义不言自明:去新都你们将获得新的生活,我将以你们这次动迁,为你们建立永远的家。这是盘庚在动迁途中向自己的臣民的允诺:殷地将是你们永远的家(隐含今后不再迁徙了的意思)。
《盘庚》三篇通篇文字中只字未提迁都,仅仅说“迁”。没有说新都,新邦,而仅仅说“此新邑”“新邑”。在《盘庚》下篇。举国到达亳殷后,“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迁都殷墟之后首要之事就是安居和使列祖列宗在郊庙即位。但是这个时候盘庚作为国君想到的是臣民可能由此带来的懈怠,想到的是那些曾经谗言毁君的百姓,想到全体臣民惧怕因为流离而罔有定极。盘庚有针对性地对聚集的臣民说了这样一番话:
“无戏怠,懋建大命。”意为:你们不要懈怠,要勉力教化。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今天我披肝沥胆地一一告诉你们我的想法。我不降罪你们众人,你们大家也熄却众怒,所有的谗言都冲着我一个人来。……以前我们的每一个先王,都会建立比他前辈更多的功业(我将也必定如此)。我们搬迁到这个有山的地方,可以使我们的国家避免凶德(短处),建立嘉绩。……我和我忠厚诚实的臣子们,恭敬地奉承人民的意志,永远地居住在这个新的国都。
古代君王重然诺,盘庚也是如此,所以在以后的“二百五十三年,至纣之灭,更不徙都。”殷墟考古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武丁到帝乙八座帝王陵墓已经发现。剩余一座未完工的帝王陵应该是商纣王为自己修建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在洹北殷地没有发掘到盘庚小辛小乙三座帝王陵墓?”我的答案:一是这三个殷地的新都的拓荒者可能实行的是简葬方式。证据是:
“盘庚去奢,行俭于亳。”
“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自祖辛以来,奢淫不绝,盘庚乃南渡河,徙都于亳。”
其二,在洹北殷地没有发现盘庚三王的墓葬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盘庚迁都最早是居住在洹水东北方向的洹北商城,其三王的墓葬有可能在洹北出现。但是仍然要期待考古的证据,至少目前无法作出盘庚三王重规制厚葬的结论。
其三,盘庚三王的王陵的发现将有助于揭开商代王陵有四个墓道的谜底。我认为,刘庆柱先生关于四个墓道是在喻示着“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的说法有待商榷。我认为商代王陵有四个墓道的谜底应该是上古黄帝明堂之制的遗存。如高鸿缙所言:“象四向屋相连之形,乃古者宫室之制也。”殷人在修建王陵时借鉴了黄帝明堂的形式,是为了给死去的商王在冥间建造一座宫殿。因为当时的人们(包括帝王)都是相信灵魂不死的,所以他们希望把统治国土的权力带进另一个世界。明堂的本质是对四方宾服的众邦一视同仁的统治思想。
从考古学证据上看,盘庚小辛小乙三代,在创业初期连象样的宫殿也很少发现……
从事考古研究的网友北里提供的材料: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国家专项文物保护项目——"淇河中下游地区大赉店遗址群区域调查"日前正式展开。这项调查有望为最终的商朝殷墟时期国都的疆域提供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
[小结]殷地包括洹河北岸的商殷和洹河南岸的亳殷,到武王灭纣时殷地已经扩展为整个朝歌地区。但是这个朝歌地区的“邦畿千里”是自盘庚迁殷以后逐渐扩展形成的。首先是盘庚迁洹河以北的殷地,继而是盘庚“涉河以迁”迁往洹水南岸的亳殷。最后是盘庚以后历代商王将它扩建为整个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