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谈曹操墓
(2010-09-03 06:09:47)
标签:
除服珠玉铜器御览曹操石牌杂谈 |
分类: 古代史·秦汉·三国 |
【编辑按语】曹操生前多次谈到死后墓葬方式和墓葬地点。值此中国考古界为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真假剑拔弩张之时,我把曹操自己关于死后的有关规定罗列出来一共七项。看看曹操自己是怎么说的。这个墓是曹操的,我们至少应该尊重一下主人翁曹操本人的意见吧。
【終令】引自宋史·建安二十三年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门豹祠西原上爲夀陵,因高爲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夀陵,其廣爲兆域,使足相容。”
[注释与点评] 廣爲兆域:曹操临终要求在墓地旁边留下广阔充足的空地,给以后陆续死去的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作为墓地,以陪伴曹操的孤魂。若此举属实,则验证曹操墓自有新法。在曹操墓周围不远处,当有魏武王之有功之臣的群体墓地待考古发掘。 <>
【内誡令】
“孤不好鮮飾嚴具,所用雜新皮韋笥,以黄韋緣中。遇亂無韋笥,乃做方竹嚴具,以帛衣麤布作裏,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注释与点评]韋笥:皮箱。嚴具:梳洗箱。举此例见曹操平时之节俭。故有简葬之结局。
“百煉利器,以辟不祥,攝服姦宄者也。”
[注释与点评]今曹操墓中石牌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可视为百煉利器,应该是符合曹操遗志的。
“吏民多製文繡之服,履絲不得過绛紫金黄絲織履。前于江陵得雜綵絲履,以與家,約當著盡此履,不得效作也。”
[注释与点评]曹操墓中有石牌,上刻有“黄綾袍錦領袖一”。应与曹操一向做法相违背。
“孤有逆氣病,常儲水卧頭。以銅器盛,臭惡,前以銀作小方器。人不解,謂孤喜銀物,令以木作。”
[注释与点评]曹操有逆气的毛病,常备四方形的容器储水以帮助降温。以铜器盛水时间长了会有怪味。以银器盛水,引发外界关于曹操喜欢银器的流言。可见曹操一生是很严格自律的。因此,曹操墓中应该有一木质盛水小方器。料想今已腐烂无存。
【题識送终衣匳】
“有不諱,隨时以斂。金珥珠玉銅鐡之物,一不得送。”《通典七十九》
[注释与点评]这里曹操说的非常清楚“金珥珠玉銅鐡之物,一不得送。”但是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中出土了一枚价值不菲的翡翠珠(一说水晶)。但是这种做法应该能够理解,可视为琀的一种。但是除此之外,金珥珠玉銅鐡之物也不是“一不得送。”铁器有铠甲、剑、簇、削和铁镜;铜器有鎏金盖弓帽、伞帽、铃、带钩、铺首、环、钗、泡钉、带钩、印符等;金银器有银质箱饰件、铺首、饰件、环、金纽扣、簧、金丝等。这些就很难理解了。
【遺令】
“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飮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于鄴之西岡上,舆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寳。”
[注释与点评] 著幘,戴头巾。曹操要求“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但是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从庚子日到丁卯日,时间是相隔二十八天。说明曹操死后葬仪葬式也未必一切按照曹操的遗嘱不折不扣的去操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