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附】关于上马石

(2010-08-25 06:24:14)
标签:

上马石

相土

骑乘

甲骨文

黄帝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逸如风先生在我的《破译甲骨文字之三十七:登》之后对甲骨文字登中所含的符号“豆”代表上马石发表了如下评论:“如果是上马,那么说明晚商就有骑马了,虽然石璋如先生曾说晚商对马的骑乘已经存在,但至今还没有过硬的证据。所以,“登”现在顶多能说上车,其实也不一定限于上车,上任何高处都可以说得通,不必指实。”这个意见是对的。

这个意见使我不由探究晚商人是否已经骑马的远古史实。晚商已经饲养馬了,我国远古驯服和使用馬最早的史籍记载是在黄帝时期。

关于馬字和馬部首字在甲骨文中已经见到。在上海古籍的《古文字類編》中除了馬字以外,还收入了馬部首的甲骨文字十三个。但是这些馬部首的字多数和馬的生物特征有关,如驕、駒、駁、騽、驪等。但是也有几个馬部首的甲骨文字明显和马车或者骑马有关系。比如馳、駛两字就是产生于晚商的甲骨文时期。说明马在晚商已经得到蓄养和使用了。但是到底是使用在驾车上还是骑乘上目前还没有考古证据或者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甲骨文中有个御字,但那是执策驱马的意思,仍然不能说明是骑马还是赶马车的意思。卜辞中也没有发现有骑马或者马车的记载。

驷马之乘应该是西周以后的发明,因为“駟”这个字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金文,见于春秋庚壶和春秋鲁宰駟父鬲。

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报道:一个考古小组发现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波台文化就已经开始以马为生。他们驯养了野马,利用马作为骑乘工具,并且喝马奶,吃马肉。哈萨克的波台文化与我国的新疆准葛尔盆地接壤,准葛尔盆地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不周山地区。不经如此,在《山海经》中有关今天新疆地区还记载有一个叫做白民国的氏族群落。白民,就是白种人。说明,在5500年以前,中华民族的远祖和西域的白色人种就有接触和交流。据此推测,前3300年的晚商盘庚时代应该使用驯化的马作为骑乘工具了。

在我国,马的人工饲养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黄帝时代。据《世本》记载:“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马。”胲据说是黄帝的臣子,相土是商王。《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关商人服象,虐于东夷 《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这些记载都说明商人已经开始驯养野生动物(包括驯养马)以用于运输。

“相土作乘马。”这几个字到底怎样理解也是一个疑团。这里的乘应该是騬的本字还是骑乘的意思?如果理解为騬的本字,那么甲骨文登字中的豆就应该解释为登车的木墩或者石墩;如果理解为骑乘,那么这个豆就可以理解成为上马石了。这个理解同样适合于石璋如先生曾说过的晚商对马的骑乘已经存在的判断。如果乘理解为骑乘的话,《世本》和《竹书纪年》已经证明石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

现在缺乏的是考古学证据!但是考古学可以考出馬,考不出上馬的动作。考古学可以考出上马石,但考不出登是上馬还是上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