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译甲骨文字之二十三:或与國

(2010-07-11 16:06:02)
标签:

卜辞

金文

国都

甲骨文字

盘庚

朝歌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甲骨卜辞中有,西周初始有字。或与國的区别仅仅在于或字无周围的半包围结构,而國字有一个半包围结构“匚”。如图;

破译甲骨文字之二十三:或与國金文·古文  破译甲骨文字之二十三:或与國 卜辞

或:从戈,从口。这个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意义,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这个字里,口表示的是宫殿或者社。宫殿和社是形影不离的两种建筑,宫殿是统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的祭祀场所。战士执戈保卫宫殿或者保卫社,意味着或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的意思。就是说,或的甲骨文本义是首都,国都。

到了西周初期,或的首都和国都的本义产生了國这个字。國在或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半包围结构“匚”。这个“匚”代表的是国都的城墙。西周的两京都是三面围城,剩下一面是有卫兵守护的大门。“匚”表示西周丰、镐两京的大门可能是朝向正东的,因为如果城门正门向南,其國字的半包围结构也可以向下成为“冂”。《逸周书·作雒解》记载的东周的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北邙山)”说明东周国都似乎也是有城墙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考古学的证据证明:夏二里头,商殷墟,周丰镐,楚郢都早期都是没有城墙的。虽然國有城墙得到《世本》“鲧作城郭”记载的支持,但是國没有城墙也是得到了先秦的文献支持的。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这是《左传·昭二十三年》中楚国大夫沈尹戌为楚令解释国为什么不用城垣的说辞。而事实上,自楚文王迁都到湖北江陵纪南城以后,就一直没有建城垣。知道楚平王之世才开始建造城墙。有《水经注》为证。“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水经注·沔水篇》

     國字从甲骨文开始的演变说明了商殷墟到西周早期一般建都不用城墙。西周后期因为当时经济的繁荣和国际关系的紧张等一系列原因,国都开始建造城垣了。于是國字逐渐取代了或字成为国都的专用字。

 这种三面围墙的城是鲧发明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鲧奉命治水,他采取的方法是堵和防。《世本》记载“鲧作城郭”。《淮南子·原道》有“夏鲧作三仞之城”,说明那时的城郭是三面围墙,缺其一面以战士持戈把守。说明金文國字中的半包围结构“匚”正是那时城墙的象形。

这个國字在商的甲骨文中为什么就没有“匚”半包围结构呢?这就要从卜辞的产生时代考证一下。卜辞产生于晚商,就是盘庚迁殷以后。中商三期的洹北商城发掘中没有出土刻辞的甲骨。殷墟甲骨中盘庚朝的甲骨也非常少见,这就证明甲骨文成熟于盘庚朝以后的晚商时期。殷墟考古已经是硕果累累,有一点可以确证,晚商自殷墟以后国都是没有围墙的。从甲骨文或字也可以反证,殷墟作为商的晚期国都是没有围墙的。《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说明尽管晚商时代宫殿区和商王的寝宫可能有向南向北迁邑的情况,但是作为国都的殷墟一直在不断地扩张中。到了武王伐纣时,晚商的国都朝歌已经发展到了“王畿千里”和处处离宫的状态。但是迄今为止的考古没有证据证明盘庚迁殷以后这二百七十三年中晚商的国都曾经有过城墙。

我们从造字原则、甲骨文结构、卜辞本义考证了晚商国都或,是没有城墙的。但是截止商纣灭亡时,这个或(西周以后为國)字的本义是不是国都呢?这就需要从历史文献中获得印证。

《说文》囗部“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邑部“邦者,國也。”或、國、邦三字互训。段注:盖或國在周时为古今字。

段注固然不错,但是段玉裁忽视了这个字古今的演化是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的。殷商国都无城垣,故卜辞从或;西周国都有城垣,故金文从國。当然在殷商之前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都是有城垣的,但是,卜辞的造字源于殷商时期的现实。在卜辞中,或可当国都解。

【例一】“乙丑卜,贞:囗以沚或伐固受祐”(粹1164

【例二】“甲子贞:王从沚或在月”(戬45.12

【例三】“癸酉贞:王从沚或伐[召方]”(京津4395

郭沫若解或为國。

再看《史记·夏本纪》“令天子之國五百里甸服……”。

《史记·周本纪》“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这里國是商之朝歌。

再看《汉书》:太原郡晉陽,“故《诗》唐國”。《左传·定四年》祝佗谓唐叔封于夏墟,啓以夏政。服虔以为尧居冀州,虞夏因之。是夏之都即是唐尧旧都。这里的唐國的國本义是国都。

《汉书》颍川郡,阳翟,“夏禹國”“應劭曰:夏禹都也。”这里的國的本义也是国都。

“《汉志》於偃师曰殷商所都,於朝歌曰紂所都,於故侯國皆曰过。”(吕思勉)

这样的例子在先秦文献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了。

从训诂学的角度看:

國,或也,域也。國,郭也。其意义均有城市、城邑和城郭的意思。

【结论】甲骨文或的本义应该是指一国的国都,而不是指一国的疆土四至,即封。西周初期在金文中或演化为國,春秋战国时代,國字逐渐演化为国家的意思,指代一个国家的整个疆域,从而成为一个行政区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