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龙山文化正名

(2010-07-04 12:23:49)
标签:

龙山

大汶口

陶器

黑陶

蛋壳陶

分类: 远古史

所谓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结构中,物质存量和物质再生产及产品规范;精神存量和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及产品规范;已经发生的人的传统观念、行为和观念行为的产生及创新必须遵循的规范。

对于远古史而言,精神、观念、行为都已经被物化为物质。所以远古文化除了极少几本文献以外,它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在考古发现上。而具体到大汶口文化到山东龙山文化这一历史时期,最典型的物化历史就是当时最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陶器。

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龙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山东龙山文化应该是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起源。目前这样几种龙山文化的共同特点只是他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属于同一历史阶段。我在《仰韶文化分布分析》一文中考证了,早于大汶口文化的仰韶文化和后来出现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相互之间由于地理上三百里以上的地理空间分隔没有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他们各自发展的地理区域是封闭的。双方不存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者军事上的接触。

直至大约公元前2000年,大禹治水成功,黄河南河自豫东北经河北进入渤海。

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进化的岳石文化首先自东向西进入豫东南的惠济河下游流域;

仰韶文化进化的(河北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自北向南进入豫东南惠济河上游流域;

仰韶文化进化的(陕西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自西向东到达惠济河西岸地区。

三种文化会师于河南杞县:段岗——牛角岗——鹿台岗一线。这是远古中原大地上不同来源文化的第一次交汇,时间大约在二里头文化二期末三期始。

此前的几种被冠名为龙山文化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的所谓龙山文化,由于其母文化为仰韶文化,和以大汶口文化为母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是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来源的。不能混为一谈。

本文旨在从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手工制品陶器入手,考证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独有的特色。由于山东龙山文化是在它独有的上游母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一个闭锁的地理环境内发育成熟的,所以我们必须先行探讨这样两个前提。

首先,考古学告诉我们,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鲁中南(泰安、济宁),鲁东南(日照、潍坊),苏北(大墩子)。

其次,历史地理学告诉我们,上述地区都是平原地区,临水且有河网分布。农业以种植粟为主。饲养以猪为主。当时已经可以酿造酒。

从大汶口文化到山东龙山文化这一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内(约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000年),陶器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用品。这一历史时期内该地区生产的陶器有着独自的发展脉络,其制作特点也是鲜明而独特的。它们和仰韶文化进化而来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的龙山文化陶器几乎毫无关联,甚至大相径庭。总结归纳大汶口文化进化而来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器呈现如下五个特点:

一,器小,体量小,容量也小。大汶口和潍坊、东海峪出土的陶杯、高柄杯、黑陶豆可资证明。请注意高柄杯和黑陶豆的柄也都很细。就陶器的器型看,山东龙山文化的器型相比其他龙山文化显然要古雅精巧秀气。

二,壁薄。其最薄的当属著名的蛋壳陶。但是薄壁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常见特点。
如潍坊出土的白陶鬶等与其他龙山文化出土的同类器器壁明显薄很多。对比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彩陶盆比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器身的壁也要薄很多。

三,黑陶。黑陶不是一种创新或者主观创造,而是远古陶器烧制初期的一种必然现象,或者说是烧制陶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后来因为它的美观而被开发并发扬光大了,成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中的佼佼者。以陶器里外均为黑色者最常见。尤其是大汶口文化进入山东龙山文化以后,黑陶与蛋壳陶的制作方法相融合,就产生了蛋壳黑陶这一独一无二的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为其他各地的“龙山文化”相形见绌。

四,镂空。在陶器上镂空是山东龙山文化独特的制作手法,其他几种龙山文化几乎没有。而镂空最常见的是在高柄杯的柄身上镂出小孔,使高柄杯呈现一种节律美。

五,扁足,舌足,袋状足。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鬶、鬲、鼎很少有粗壮敦实的圆形足。常见扁足和舌足。而袋状足其实是薄壁的一种应用,薄壁的方法运用在对足的塑造上就产生了袋状足。袋状足鬲是先用模具分别生产出三个空心的鬲脚,然后和鬲身粘合为一体形成全鬲。

以上五点是从大汶口文化到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出土陶器的常见特点,这些特点在其他同时期文化中非常少见。可以视为山东龙山文化所独有的特点。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的大汶口晚期墓葬的灰陶大酒尊,口大腹深,底部尖突。外表呈灰色,遍饰篮纹,在腹的上部刻画一组图像,上为太阳,下是五个山峰,中间似云气又似火焰。这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非主流,我们暂不讨论。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五个特点呢?这一问是在扣问整个考古史。

一种文化,尤其是远古的居住地域相对闭锁的文化,它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没有外界的文化输入,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就只能是来自这一块封闭的地理区域之内而不是外界。那么,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五个特点呢?换句话说就是,不具备这样五个特点的陶器就不能冠之以××龙山文化。

考古学告诉我们,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鲁中南(泰安、济宁),鲁东南(日照、潍坊),苏北(大墩子)。历史地理学告诉我们,上述地区都是平原地区,临水且有河网分布。农业以种植粟为主。饲养以猪为主。当时已经可以酿造酒。所以大汶口时期就产生了酒杯和高柄杯,而且这种高柄杯还成为了龙山文化的代表器型之一。

大汶口人和“山东龙山”人就在这样的地理区域内生产生活,在这样的地域内生产陶器。对比山东龙山文化和其他几个××龙山文化地理区域可以发现,陶窑是一样的陶窑,陶土是一样的陶土,工艺是几乎相同的工艺,他们最大的地域区别在哪里?

他们最大的地理区别在于:陕西河南陕西河北湖北的“龙山文化”都是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而山东龙山文化(包括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两类不同的地理区域最大的区别在:燃料。

位于山区的远古人类燃料非常充裕,因为山区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森林和树木;位于平原的人类燃料非常缺乏,因为平原为他们提供了粮食的同时,只能提供草料和秫秸。事实上,远古的山东正是一个燃料缺乏的地区。

冠名为龙山文化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的人类使用木料作为燃料烧制陶器,而大汶口文化为母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人类是用草料和秫秸来烧制陶器的。

山区可以不考虑燃料成本,所以烧制大型陶器很普遍;

平原要尽量节约燃料,所以设计出小容量小体量的小型陶器;

山区木料来源充足,火力旺盛而持久,窑温较高,可以烧制厚壁的陶器;

平原草料珍贵缺乏,火力较弱而温和,窑温较低,为节省燃料只能烧制薄壁的陶器;为了节省燃料,器足被做成扁足和舌足,这是为了用最少的草料烧制最实用的陶器。为了节省燃料,原本可以实心的鬲足被做成空心的袋状足,这样可以用最少的燃料烧透。器壁越做越薄,最后到了极致,便是蛋壳陶。这是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产生的地理学原因、

山区木料可以充分燃烧,较少烟炱,所以陶器大多呈现陶土本身的颜色:黄色、白色或灰色;

平原草料燃烧不充分,较多黑烟,在陶器壁上积淀较多的烟炱,产生了表面黑色的副产品——外表面的不均匀上色的黑陶。在后来的烧制工艺不断进化中,黑陶被专业化,越做越精,成为一种新的陶器品种。这叫歪打正着。

为了使草料秫秸产生的火焰能够均匀地烧制陶器,人们在器身上镂空了很多孔洞,这样既减少了陶器的体量,增加了陶器的美观,同时火焰通过这些孔洞可以直接进入器身,这种工艺的效果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用最少的燃料烧制出陶器。由于火焰进入器身,便会在陶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同时产生黑色的烟炱,这样就促成了镂空的内外两面黑陶的问世。这是美与实用的结合,是美观性与功利性的结合。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会出现上面五个特点。明白了它的地理成因。明白了只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可以被称之为龙山文化,因为它具备了龙山文化的本质特点。明白了龙山文化出了这样五个特点可以称之为本质特点以外,其他的非地理决定的特点都可以退而居其次。(按照这个原则,高柄杯算是龙山文化的第六个特点,因为它的创造动力来自酿酒,而酿酒的产生则是因为山东平原盛产的粟。)

我们终于明白了把仰韶文化基础上产生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的山东龙山的同时期文化也叫做××龙山文化是一个经不住考证的历史的谬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