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地名考九:大泽

(2010-06-01 21:10:06)
标签:

仰韶遗址

《山海经》

大禹治水

黄河

文化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将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类似的记载。夸父逐日的故事历来是当做神话流传的。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夸父实际上就是举父,是《山海经·西山经》里记载的一种猿猴。

这件事是神话也罢,是历史也罢;夸父是人也罢,是猴也罢,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历史事实是它告诉我们,在黄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潼关)以北曾经有一个叫做大泽的湖泊。但是现在这个湖没有了,消失了。这是个什么湖呢?它究竟在哪里呢?它又为什么会消失呢?

我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考证:在黄河西河的河曲下至柳林的孟门段远古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湖泊,在孟门以下直到龙门还有一个堰塞湖。远古直到大禹出现以前,黄河河道就到龙门为止。大禹以前的黄河并不是一条完整的东流入海的河流。而夸父逐日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证明:在潼关以北有一个大泽。这个大泽在山西柳林一带的民间流传中叫作定湖。不过《山海经》中把湖都叫做泽。从地理上看这个大泽正是我考证的定湖。它是由于孟门山锁住黄河的西河段形成的一个湖泊。大禹治水时首开孟门,使黄河下泻。所以这个大泽(定湖)消失了。

历史文献的证据还不止如此。《山海经·西山经》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山海经》地名考九:大泽之泽。西望帝之搏獸之山。东望[虫焉]渊……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

请思考:《西山经》之首是华山的钱来之山,西次二经之首是钤山,西次三经之首是崇吾之山,西次四经之首是隂山。这四座山都应该沿黄河西河南向北坐落在今天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因为它们分别是西山四条山脉的起点。

我们把黄河内蒙古临河到山西河曲段地理分析一下,有一座叫做崇吾的山位于这一段黄河的南面,它的东边可以望见[虫焉]渊,西边可以望见帝之搏獸之山,南面是《山海经》地名考九:大泽之泽。其中帝之搏獸之山是今天的贺兰山,而[虫焉]渊则是当时吕梁山东坡冀州(今山西境内)的湖泊(见我的考证《消失在远古的冀湖》)。南面的《山海经》地名考九:大泽之泽正是夸父逐日和大禹治水里面所说的大泽。这个大泽的地理位置应该在黄河西河的山西柳林到河曲之间。这个大泽的消失深深困扰着后来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山海经》研究者,因为他们在考证崇武之山的具体地点时总是找不到这个《山海经》地名考九:大泽之泽。其实这个叫做《山海经》地名考九:大泽之泽的大泽早在大禹治水之初辟开孟门山时就已经消失。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争议已久的崇武之山的地理范围应该是大致在陕西的府谷—神木—榆林之间的某一座高山。

由于这个大泽是在大禹治水之后消失的,它对考古学的意义就非常重大。我们知道,大禹之前有仰韶文化,今天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大多集中于渭河流域。那么仰韶文化为什么没有向今天的陕西北部移民定居呢?那是因为今天陕西北部,在大禹治水以前是在这个大泽的湖水淹没之下,所以不可能有人居住,所以在山西柳林以上,直到陕西府谷一段的黄河两岸应该没有或者极少有仰韶文化考古遗址被发现。所以这一地域应该是仰韶文化考古的空白地域之一(尚有其他地区待考证)。其原因就是仰韶文化是大禹以前的远古史,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泽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