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
本是商周时期一种用来洗手洗脸的青铜盥器。周代的《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盘与匜(Yi)配合使用,匜就是舀水的铜瓢。贵族行礼仪时,往往用匜浇水洗手,用盘承之。这种铜盘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西周盘多为圈足,附耳,有的盘一头是宽流便于出水,另一头是兽首形,也有的为环耳。战国的盘多数无足,折腹,圆底。至汉代逐渐演变为洗。铜洗使用的年代一直到现代。
铜盘最早见于商代,一般为圆形。在商代的妇好墓中就出土有铜盘。但是从已经出土的青铜器看,西周以后盘却有大小之分,大盘是用来洗澡的,著名的虢季子白铜盘就是这样的铜的洗澡盆。虢季子白盘盘内底部有铭文一百一十字。记述虢季子白在对玁狁
(XiǎnYǔn)的一次战争中斩敌首五百,俘敌五十人的业绩及周王以车马、弓矢和斧钺赏虢季子白的史事。虢季子白受到周王的赞赏深感荣幸,于是命人铸造此盘,作为纪念。铭文是一篇韵文,语言优美、洗练,韵律天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当虢季子白躺在浴缸里洗澡的时候,无疑他就是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了。商代还有另一例证明:这一时期的著名的铭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史学界有人说这是后世伪造商汤的句子),也是铭在青铜浴缸里的。
商代文献有”“士盥于盘上”和“乃沃尸,盥于盘上”
的记载,说明盘在商代不仅是活人洗浴的用器,也是为使用者死后盥洗遗体的用具。这就暗示死后盘将随同死者一起下葬的用途。因为按照古代中国的惯例,死者用过的器具是不再被活人继续使用的。关于这种青铜大盘具有浴缸功能的问题学者岳洪彬、岳占伟发现殷墟甲骨文中有男士和妇女在盘上沐浴的单体字。《考古》2009—6P74
虢季子白盘造型为青铜器中的巨制,原器高三十九点五厘米,上口呈长方形,上边长一百三十七点二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据考证,它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虢季子白盘为西周三大青铜重器之首。如图:

从殷墟的孝民屯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器铸范可以证明,商代在殷墟时期已经具备了铸造大型铜盘的技术。
由作为盥器的小盘和大盘,引出了商周的另一类盘:夷盤,夷盤又叫做夷槃。至于为什么盤的下半部分部首改成了木(槃),大概和夷盤的用途有很大的关系。
在商周的古汉语中,“夷”这个字有一个特殊的义项,作陈列和安放解。其使用范围仅仅限于对死者而言。
《禮記•喪大記》:“男女奉尸夷于堂。” 孔颖达 疏:“夷,陳也。小歛竟,相者舉尸將出户,往陳于堂。”
《儀禮•士喪礼》郑玄注:“夷衾,覆尸之衾。《禮記·喪大記》曰:自小斂以往用夷衾。”夷衾古代丧礼用以覆盖尸体、灵柩的被单。
《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 郑玄注:“夷之言尸也。實冰于夷槃中,置之尸床之下,所以寒尸。
《禮记·喪大記》:“大夫設夷盤,造冰焉。” 陆德明 释文:“盤,本又作槃。”
这里“造冰焉”是“放置冰块于其中”的意思。和上面“共夷盘冰”的是相同的意思。周代以前一般在冬至以后取冰并纳入冰窖保存,可参见《诗经•七月》
将洗澡用的青铜浴器和夷盘联系起来,我产生这样三个“华氏考古论证”:
私人结论1:
“虢季子白盘是虢季子白生前专用的洗澡用的青铜浴器,虢季子白死后随葬入墓作为随葬品。当死者为大夫以上官员,如果死亡时间是在夏季,可以设夷盘。由商周的王室供给冰块以便为尸体降温。但是无论死者死于什么季节,这个青铜浴器都随死者下葬。”
私人结论2:
“夷盘一般就是死者生前所使用的青铜浴器,而虢季子白盘就是这样的一个青铜浴器”
私人结论3:
“商周两代坟墓中的青铜器分成两类:一类是青铜礼器,可以为死者专门铸造;另一类是死者生前使用的青铜生活用品,就是死者生前的旧器。”作为一个考古证据,在商武丁的宠妃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已经用过的旧器,妇好生前用过的武器青铜钺也是在墓中发现的。
这后一点也就是为什么在商周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中发现有谷物、酒、香瓜子等食物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盤的下半部分部首改成了木(槃),确实和夷盤的用途有很大的关系,盘的主人已经就木,所以夷盤就又名为夷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