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地名考七:昆仑丘和昆仑虚

标签:
《山海经》昆仑丘昆仑虚文化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辞海》昆仑山条:“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长约2500公里。西段为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界山…多冰川雪峰。”这是目前地理学上界定的昆仑山。在远古大禹时代所说的昆仑山不是这样的。在《山海经》中记载昆仑地理位置的有四则内容如下: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西山经》:钟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
请仔细辨别:同样是《山海经》里,前两则记载是“昆仑虚”,内容涉及的是一个地理区域。而后两则记载则是“昆仑丘”,涉及的只是一座具体的大山。
《海内西经》的昆仑虚是一个地理区域:“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西山经》的昆仑是一座山:“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木则枯。有鸟焉,其名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大荒西经》的昆仑也是一座山:“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为什么会有“昆仑丘”和“昆仑虚”之说呢?
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山海经》成书大概在战国秦汉之间。山经和海经自成系统,而“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西山经》和《大荒西经》有昆仑丘的相同记载的原因。现在看来海内四经和海外四经的这个版本里称昆仑为“昆仑虚”应该是后来的版本。原因见后。
事实上,昆仑丘指的是一座山而昆仑虚指的是一个地理区域这一历史演变,不仅从文字上经历了一个以讹传讹的过程,在对昆仑所在地理位置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由一座山扩展为一个广大的地理区域的过程。这两重变化直到今天还被完整地保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见《说文》原文: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
【解释】:丘,就是一座大山。因为它是“非人所为”的“土之高。”远古人穴居 《说文》小篆
他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选择在向阳的山丘南面。所以丘的古字“从北从一”。
虚字见右图。注意它的小篆字体,下面是一个“丘”字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业”字。说明至少在秦朝创立小篆时,这个虚下面依然从丘。本义是大山。到东汉时许慎的解释仍然是大山的意思。引申义为聚落。
结论:在《说文》以前,虚下半从丘,本义为大山。当远古人们说“昆仑丘”和“昆仑”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相同的:一座名叫昆仑的大山。
其实直到战国时期,昆仑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是一座大山:
《楚辞·离骚》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又曰:“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又曰:“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楚辞·天问》曰:“昆仑县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淮南子·地形训》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尔雅·释丘》曰:“三成为崐崘丘”,郭璞注:“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疏:“《崐崘山记》云:‘崐崘山,一名崐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清朝的段玉裁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注。对“虚”字有一段注解,很能说明虚的本义已经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
“按:虚者,今之墟字。犹昆仑今之崐崘字也。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引申之为空虚。如鲁少皞之虚。衞颛顼之虚。陈大皞之虚。郑祝融之虚。皆本帝都。”
这样,本来指一座大山的字就演变成了指一座城的虚(墟)字。当后来人要解释《海内西经》中的昆仑虚时,就被误导去寻找一座城池,四面高中间低的城池。于是昆仑不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广袤的高山地区。
《河图始开图》曰:“昆仑之虚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
《河图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博物志》卷一引)
又曰:“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郑玄注:“神州,晨土,即所谓齐州,中国之地也。”
所以今天我们要研究昆仑,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使昆仑回到远古时代的一座山,就是昆仑丘的时代。回到《山海经》的《山经》和《大荒经》的那个昆仑丘。否则,我们连昆仑是什么?昆仑在哪里都弄不清楚,昆仑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的之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