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建木辨析

标签:
建木《山海经》朝律郭璞日中文化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先秦典籍中有关建木的记载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和《吕氏春秋》。建木应该是什么?《说文》“建,立朝律也”段注:“今谓凡竖立为建。许云立朝律也。此必古义,今未考出。”段玉裁的注没有能够考证出“建”的古义,所以推测说”此必古义”。其实许慎的“立朝律”一定不是“建”字的古义。原因也很简单:《山海经》时代还没有朝律。按照段玉裁的通俗解释,建木应该是竖立的木头。《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李贤 注:“建木,长木也。”按照《山海经》自身提供的内容分析,也可以解释为高耸的树木。《山海经》中有记载“其上多木”“其上多草木”“多怪木”“其上多乔木”等等可资证明。但是依据这样的定义,建木就成了一种泛指,而在《山海经》中,建木是远古先民非常崇拜的圣树,是一种特指。所以建木一定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特指。
那么,《山海经》中的建木到底是什么呢?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 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撇开郭璞的注,我们看到这段引文说明,在那个时代确实有一种树叫做建木。这是一种很大的树,它的形状当然不会像一头牛。解释之一是“状”通“奘”(读音zhuǎng),意思是“粗大”,奘的这个本义今天在长江中下游(例如南京芜湖)的方言中仍然存在。二是疑是在传抄中误“壮”为“状”了。总之按照上面两种训诂,“其壮如牛”的意思都是像牛一样粗壮。“引之有皮”说明确实有人接触过这样的建木,而且能够撕下树皮来。后文的“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描写的都很写实且具体。这就表明,建木确实曾经有过一种自然界中的原型。
结合郭璞的注一分析就出现了问题:“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说建木下发不出声音,没有影子。神乎其神了。《山海经》原文没有,那么郭璞注的依据是什么?
郭璞注的依据是《淮南子》和《吕氏春秋》两本书:
《吕氏春秋·有始》:“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由此我们具体地知道,建木生长在白民国的南面,一个叫都广的地方,这个都广是天地的中心点,在这个生长着建木的地方,当太阳当头的中午,人们呼叫却发不出声音,“日中无影”应该理解成为,正午时任何东西都没有影子。因为不可能建木无影而其它东西却有影子。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这个建木是众多帝王由大地升天和由天堂降临人间的交通工具。
这个建木变了,变得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大树。这个建木神了,神到成为了诸位帝王沟通天地的天梯。当然这些帝王都应该是先王——已故的帝王们。
追问一句:《淮南子》和《吕氏春秋》这样的说法依据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依据《山海经·海内经》的另一段记载:
“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有膏菽、膏稻、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处有百兽相群爰。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焉。……有九丘,以水绕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 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噢,原来这建木的原型和建木作为神树都是来自《山海经》的记载。到这里建木已经具备了原型的外表,神木的内涵了。一棵普通的树被神化了。但是产生这种建木被神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山海经》中记载了几百种树木,为什么被神化的是建木?是因为它粗壮、竖直、高大呢?还是因为他们恰好出现在天地之中的都广之野呢?
《山海经》中提到的这两种建木肯定不是同一样东西。我坚信它们和龙、烛龙、雄虺、息壤、女娲一样都不是远古神话,而是我们的远祖想保留并告诉给我们的一种远古史实。这两种建木之间因为远古人类产生的类比联想而结合,成为一种神树崇拜。
请大家看一张照片,
一,
二,
三,
四,
五,
(本文照片引自昆仑侠女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