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地名考四:昆仑黑水
(2009-12-12 14:00:59)
标签:
黑水居延泽黄河之源南海文化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在我国古代,叫黑水的河流很多,被人们误解为黑水河的河流就更多。但是《山海经》和《尚书·禹贡》以及《水经》《淮南子》这四本古老的文献中记载的黑水实际是同一条河流——甘肃的黑水河,历史上曾经又叫张掖河。经典记载如下:
1、《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2、《淮南子·地形》: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勃海,入禹所导积石山。……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
3、《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4、《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墩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
其中《淮南子》由于错记了赤水使整段文字比较混乱,但是在黄河之源的认定上,《淮南子》和《山海经》一样,都认定甘肃的黑水河是黄河源头之一,它发源于古昆仑的东北角。也就是今天祁连山的东北角。现在的黑水河因为部分河水干涸断流必须恢复它的远古面貌才能完全明白上面四本文献记载的远古史实。其实它们记载的很清楚:
考证发生混乱还表现在对南海的认定上:黑水河的流动方向首先是向北流,流到甘肃合黎山分为两支:主流黑水河向西流经酒泉和敦煌的三危山转而向南汇入今天的疏勒河,随疏勒河向东流进群山环抱的青海湖(即南海,又叫勃海),再从青海湖的东端出口流出,向南汇入黄河积石段。这一段的黑水河现在已经因为干涸而断流,但是河床依然清晰可辨。正是因为黑水河的干涸断流导致了很多的历史误会:首先是黑水河向西一直流进了疏勒河这一段早已经断流,以后随着疏勒河的流水流进了现在的青海湖盆地,经由哈拉湖进入青海湖(远古时代这两个湖是一个完整的大湖),这个青海湖就是远古的南海。(见我的博文《《山海经》地名考三:南海》)这件事情在《尚书禹贡》里有明确的记载:禹“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我认为,这个南海只能是青海湖。大禹绝不会把黑水从甘肃一直疏导到今天广西的南海。
当时的青海湖因为面积很大,水位很高,所以它在东端有一个出口,其水流就流进了黄河的积石一段,现在因为青海湖水位的下降成为闭塞湖,所以青海湖到黄河积石段的河流也已经断流。因为远古时的青海湖是一个外流湖,所以是一个淡水湖。后来青海湖退缩为一个闭塞湖以后,和哈拉湖分离而成为两个湖,因为青海湖和哈拉湖变成了完全闭塞的湖泊,随着盐分含量逐渐增高成为两个咸水湖。黑水河的断流和青海湖的闭塞原因是相同的并互为因果关系。
黑水河的另一支河水是在合黎山附近分出的支流汇入了从昆仑山环水之渊流出的弱水河(又叫若水。在理解这一点时我们不妨将黑水河流往敦煌的主流称为强水。),它沿着正北方向流进了居延泽,就是我们今天内蒙古的额济纳沙漠。所以《淮南子》说“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意思是到额济纳以后弱水消失在沙漠里。
这场学术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远古史实的变化,导致现在史学家各执一是,总结一下,现在关于黑水的记载竟达七条之多:
正是因为黑水河的断流和青海湖的闭塞导致后来的史学家们在研究这一段历史时产生了误解,误解集中在南海的定位上,因为如开篇四则文献的记载,黑水河如果要流入南海——无论是今天福建海南的南海,或是广西的南海(今北海)——它都必须向南穿过黄河,既然是穿过黄河,所以学者们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到了云贵川一带,于是一下子弄出来四条黑水河:
《史记集解》引郑注云,“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此山水所在,地记言三危山在鸟鼠之南”郑玄在云南找到了黑水祠却没有发现黑水,可谓用心良苦。
《尚书》孔传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正义引郑云今中国无也,又谓汉志滇池县黑水祠,止言有其祠,不知水之所在。孔颖达也在云南发现了黑水祠却没有发现黑水,可谓用心良苦。
(一)以丽水及泸水为黑水,《蔡沈书传》“唐樊绰云,西夷之水,南流入于海者凡四,曰区江,曰西洱河,曰丽水,曰弥渃江,皆入于南海,其曰丽水者,即古之黑水也,”丽水,即今长江上游之金沙江。
(二)以西洱河为黑水,《蔡沈书传》“程氏曰,樊绰以丽水为黑水,恐其狭小不足为界,其所称西洱河者,却与汉志桑榆泽相贯,其流正趋南海,”
(三)以澜沧江为黑水,《李元阳黑水辨》“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陇蜀之水,无入于南海,惟滇之澜沧江,由西北拖逦向东南,徘徊云南郡县之界,至交址入海,今水内皆为汉人,水我则为夷缅,禹之所导,于以分别梁州界者,惟澜沧之水,足以当之,元史至元八年,大理劝农官张立道使交址,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此亦一证,陇蜀滇三分鼎立,雍以黑水为西界,对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为南界,又对华阳而言也,惟三危之山,不可考耳,”
(四)以怒江上源之哈喇乌苏河为黑水,哈喇、黑也,乌苏,、水也,佛书、黑水出阿缛达山东即此,《陈澧东塾读书记》怒江上源哈喇乌苏,出西藏喀萨北境,东流至喀木,盖雍梁二州之界,自此屈南流,为梁州西界,至云南曰怒江,南出云南徼外入南海,雍州不近南海,则其入于南海者必过梁州矣。
上述四条论证皆本于南海是中国南部的海洋之说,所以走上了不能自圆其说的歧途。于此截然不同的是另一派学者坚持认为黑水河就是《禹贡》中大禹所疏导的雍州黑水,但是他们的弱点是无法给出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黑水河最终是经由南海入海的,因为地理的和历史的事实都变化了:
(五)张掖河就是黑水,《尚书正义》“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墩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张掖墩煌并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颜师古汉书注同。这是和我们上面所引四则古代文献的记载相同的。但是它不了解其中的南海就是青海湖,所以杜撰出一个黑水下穿黄河的理由说:“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狗尾续貂,说明他俩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历史事实的原委。致使人们对原本正确的史实反而产生了怀疑。
宋《御览引张掖记》黑水出县界鸡山,昔有娀女简狄,浴于玄止之水,即黑水也,《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张掖郡,今甘州府治,说文,矶山,弱水所出,即鸡山,黑水亦出于此,山丹县西南穷石山,即矶山也,三危山在墩煌,黑水经此入南海,即居延海之属,”这是说明黑水河流经敦煌三危山的史实因为历史久远已经被遗忘,这里黑水是经过敦煌三危山流入南海的。但是孙星衍却不知道流经三危山的黑水是向南转而向西流的。所以他说“即居延海之属”错了。他把黑水河的两条支流混淆了,流进居延海的是弱水——黑水河的北支流。而流经敦煌三危山的却是黑水河的西支流。
明朝《肃州卫志》“卫西北十五里有黑水,自沙漠中南流,经黑山下合白水,又红水,在卫东南三十里,西流会于白水,入西宁卫之西海,”焦竤《禹贡解》以此为禹贡之黑水,谓交南久弃,故无从考其入海之道。清代的江永《群经补义》谓西海即青海,其下流入黄河,以此当禹贡雍州之黑水,遂谓经文本云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西海,经生相传,误以西海为南海,按此所谓黑水合白水红水,入于西海,似亦指张掖河,今之张掖河,会洪水河,又会白水,北入居延海,与肃州卫志之流相合,惟其南并不入青海耳。
这一段文字中白水河红水目前已无可考,但是它们说明了一件不争的历史事实:明代焦竤认为黑水入海之道已经无从考证,而清代江永则认为长期以来学者们把西海(居延泽)和南海(青海湖)混淆了。而混淆的原因正是因为黑水河有两条之流的缘故。北支流弱水流入西海(居延泽),而西支流黑水河流进了南海(青海湖),并经由南海东边出口,借黄河入海。江永的答案是正确的。
(六)大通河就是黑水,《括地志》“黑水出伊州吾县北,东南流至鄯州,又东南至河州入黄河,”按此即今大通河,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以此为雍州之黑水,江永《群经补义》否定了这种说法。
(七)以党河为黑水,《汉书地理志》“龙勒县有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按此即今党河,自甘肃墩煌三危山入哈喇湖。《俞正燮癸巳类稿》沙州西北大泽,番名哈喇脑尔,党河之水自南来,以此泽为归宿,黑水至三危者,止于黄河,其近三危之水入海者,乃色尔腾海子,是禹贡导水之黑水,今为色尔腾河党河
党河之水流入哈拉湖是事实,但是疏勒河水流进青海湖也是事实。这两个事实在今天是两件没有关系的地理事实。但是他们在远古时是相关的,因为哈拉湖和青海湖在远古时期是一个湖。今天的哈拉湖就是远古青海湖的一个组成部分。党河和疏勒河都是流进南海(青海湖)的,而黑水经疏勒河流进青海湖的事实完全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党河和黑水河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分别流入南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