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地名考二:流沙
(2009-11-26 16:54:01)
标签:
流沙《山海经》地名居延泽西海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先秦古籍中经常用到流沙这个词。不过多数情况流沙都作“沙漠”解,这是广义的流沙。《辞源》说:“沙常因风而流动转移,故称流沙。”《楚辞·招魂》“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就是泛指我国的西部沙漠。北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流沙的记载:
“……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虽有数百人平陷无孓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
就是说流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泛指沙漠,还是一个地理范围的地名。在先秦文献中,流沙就是一个特指的地名: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山海经·海内西经》
"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
这个流沙具体指哪里呢?钟山是今天内蒙古的阴山,在山西和陕西以北的塞外。说距西河“千里之遥”的西河是指黄河的河曲到潼关一段,文史界有共识。说“流沙出钟山”意思是钟山是流沙的发源地。《水经》曰“流沙地在(甘肃)张掖居延县东北。”郦道元注“居延泽在其县故城北。”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远,大约一千公里以上。是不是有两个叫流沙的地名呢?当然不是。
从内蒙古的阴山(钟山)下向西直到甘肃的嘉峪关可以有一个词来描述,就是千里黄沙。正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所写:“平沙莽莽黄入天”。所以流沙在远古是指从阴山直到嘉峪关之间这绵延千里的大沙漠。其实沙漠在我国西部还有很多,只是这一段沙漠比较集中而已。
但是为什么《水经》说流沙在甘肃张掖的居延县东北呢?那是因为这个大沙漠到了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境内出现了一个数百平方公里的大湖叫居延泽。这个居延泽在古代非常有名,又被称之为西海。西海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甘肃的张掖有一条黑水河里流过来的。黑水河向北一直流临近沙漠水越来越少,所以这一段河流人们不再叫它黑水河而叫它弱水。因为居延泽(西海)的大小取决于流入的水量,所以丰水期,这个湖很大,有几百平方公里。枯水期它就因为水位下降变成了好几个小的湖泊。东晋郭璞在注解《山海经》时,在这里专门作了说明:“今西海居延泽,《尚书》所谓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可见东晋时代,这个湖在枯水期是六个小湖:一个大的像月亮,五个小的像太阳。郭璞形容说一个月亮妈妈生下了五个儿子。
原文所说“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依据。意思是这个叫做流沙的大沙漠先是向西蔓延,然后向南蔓延直到昆仑山。流沙的整个形状确实是先西行又南行的。如果按照这个记载寻找的话。古代的昆仑山应该是哪一座山呢?翻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山海经》所说的昆仑虚就是今天的祁连山。祁连山正是黑水河的发源地。一切细节都非常吻合。但是这个问题专家们几千年以来一直在争论未休,他们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这里引用一个旁证。《尚书·禹贡》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这是说大禹疏通了黑水河一直到了合黎,在合黎这个地方黑水河分成了两支:一支干流向西流向酒泉;另一支支流(余波)向北流进了流沙(即居延泽)。
剩下四个字很不容易理解:西南入海。承接上句话,是流沙西行继而南行就到了昆仑虚,沿着昆仑虚向西南方向走,就可以入海了。从地图上我们看到告别了流沙,从甘肃的张掖、高台、酒泉一线向南是祁连山,沿着祁连山向西南方向就找到了疏勒河,疏勒河向东南一直流进了一个比居延泽还要大的湖泊,这个湖泊就是青海湖。
巧合的是,清朝毕沅在点校《山海经》的郭璞注本时有这样一段话:
“出钟山西行极崦玆之山。在西海郡北又迳浮诸历壑市之国。又迳于鸟山之东。朝云国西。历昆山西南出于过瀛之山。又历员邱不死山之西。入于南海。”
非常珍贵的资料。你可以完全不知道这里山的名字,但是你可以清楚地知道: 公元4年,西汉在在青海湖周围设置了西海郡,汉帝国的西部疆域深入到了青海草原(注意:西汉以前的西海指的是居延泽,西汉以后有西海郡。本文讨论的是西汉以前的远古大禹时代。)。只要沿着青海以北(今甘肃)经历祁连山的西南,在向西经历员邱不死之山。就可以进入南海。
既然居延泽是当时的西海,南海就应该是位于这个西海的南面。而青海湖就正是在居延泽(西海)的正南方向。有关青海湖为什么叫作南海的考证,请参见我的博文《尚书•禹贡》是怎样划分九州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