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无衣》别裁
(2009-08-24 21:55:38)
标签:
无衣同袍同泽同裳秦王文化 |
分类: 远古史·诗经 |
但是你认真读几遍这首诗后,发现《无衣》要表达的完全是另一种情绪。为了不要先入为主产生误导,我让大家首先来阅读这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全诗共60个字。应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思路非常明确:
我和你有共同的仇恨(与子同仇);
我和你一起奋起(与子偕作);
我和你一道出征(与子偕行)。
情绪层层递进,最后拔剑而起,奔向战场……。
关键问题在于对诗中三个字的理解:袍,泽,裳。这三个字是理解本诗意旨的关键,也是后世对这首诗产生误解和曲解的最主要的原因。
据汉郑玄的注解:袍,是战袍。闻一多先生说:“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泽,亵衣,就是内衣。《说文》甚至说泽是内裤的意思。裳,上为衣,下为裳。裳是古代男人穿的裙子。这三个字的传统解释使得整首诗理解起来很不舒服。与子同袍,还算说得过去,如闻一多所说:夜里合盖战袍。与子同泽,如果说与你共内衣,甚至共裤子就很难让人接受。最后是与子同裳也是“同穿一条裤子”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全诗就变成“尽管衣不蔽体,但是我们仍然要为秦君去打仗”。当然就如小序里所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也。”诗意全然扭曲难解。
最奇怪的就是这个“泽”字。当内衣解释的襗应该是衣字旁。但是我们有训诂学,于是有人说这两个字通假。历朝历代的《诗经》版本用的都是这个泽。而“襗,亵衣。近污垢”的解释,在相台本、闽本、明监本、毛本等版本里都是这样注解并刊印的。
我相信我们的前辈研究者的科学态度,相信他们的严谨和认真。字一定没错。同时我也非常不赞成改字解经。经过仔细的研究思考,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对《诗经·秦·无衣》的更符合古汉语的,更合理,相信也更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注解。注意这首诗的时代是春秋,也就是西周向东周过渡时期,文字上是由卜辞向金文继而向小篆的过渡时期。
在我的《破译甲骨文字:衣和依》中,我已经破译了卜辞中衣的本义是胎盘(即胞衣)。卜辞的包后来在汉代衍伸出袍和胞这两个字。包与袍、胞的关系是古今字。这是文字学下了定论的。卜辞里没有泽字,《说文》对泽的解释是:“泽,光润也。”,对战士的光润而言,就是汗泽的意思。下面是我对《诗经·秦·无衣》的翻译:
谁说无衣(一语双关:胎盘和衣裳),我和你是同袍(一语双关:胞衣,胎盘。意即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秦王起兵了,检修好我们的戈和矛,我和你有共同的仇敌。
谁说无衣,我和你共同流汗(战争避讳流血,隐指流血),秦王起兵了,检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和你一起站出来。
谁说无衣,我和你一起穿好衣裳,秦王起兵了,检修好我们的皮甲和武器,让我们共同出征。
这样,从共同的仇恨到一同奋起再到一道出征。
【注】一,商周时期,军队以氏族为基本单元。故这里有同胞(同袍)之说。胞袍音同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