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之疑:“汤谋易旅”别解
(2009-08-03 08:10:50)
标签:
《天问》别解语法成分夏桀泰山文化 |
分类: 远古史·楚辞 |
屈原生活于战国时代,在他的著作中有比《诗经》更多的关于远古的历史记载。这些历史事实有很多是可信的。因为它毕竟比我们早两千两百多年。本篇探讨其中的两句: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汤谋易旅”很不好理解,因为它和前后的句子意思上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朱熹说:“疑本康字之误,谓少康也。”但是它为什么不能是“谓太康也”或者“谓中康也”呢?朱熹的解释是很勉强的。要解决这两句话的意思的关键在于“覆舟”两字。我们把覆舟定位好了,其他的意思就好理解了。我认为覆舟的意思是指夏王朝作为一个国家的灭亡。说它是夏少康灭浇显然不能叫覆舟,因为浇根本就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很多注家为了能够解释通顺这样两句话把覆舟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我认为覆舟在这里只能有一个意思就是夏朝灭亡。从句子的语法成分看,后面“覆舟斟寻,何道取之”的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商汤。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上非常合理。
现在反过来解释“汤谋易旅”。汤是商汤。谋是图谋、阴谋。易旅是最大的难题,是改变军队吗?当然不是。看来问题出在这个“旅”字上。有学者提出应该是“浇谋易旅”似乎也不是确解。
阅读甲骨文有关著作,发现郭沫若对“旅”曾经做过“祭祀”的解释。见郭对甲骨文的解释:“乙未卜,于夒口旅,雨”(粹10)如果旅做祭祀解,意思就可以解释通了。不必再去改字解经了。汤图谋改变祭祀,就是表明汤意欲取夏桀而代之,用自己的祖宗取代夏桀的祖宗称为祭祀的对象。幸好在《十三经注疏》中又找到了第二个例子作为佐证。在《禹贡》中“蔡蒙旅平,和夷底绩”条注: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同样的例子还见于《论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问礼之人)乎?”
白话:季孙氏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
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神灵还不如林放吗?”
“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毕也。’”《史记·夏本纪·集解》
因为祭泰山是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以行之的祭礼,季氏只是一个士大夫。这是僭越了。同样的道理用在当时的汤的身上也非常合适。屈原在这里说“汤谋易旅”意思就是说,汤图谋取夏桀这个主祭而代之的意思。“治功毕也”,可取夏桀而代之以祭泰山。
我认为:我的解释应该是一个很贴切的解释。同时我认为为古籍作注的前提是:不应该轻易变动句中主语,有关《楚辞·天问》的这两个问题曾经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专家认为其中的“汤应该是浇之误”,我以为这是不严肃的做法,因为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注解。为了追求注本的完美便同时改变了谋易旅和覆斟寻两个事件的行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