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问》之疑:商谋易桀

(2009-07-02 20:46:05)
标签:

《天问》

商汤灭夏

语法成分

易桀

斟寻

文化

分类: 远古史·楚辞

屈原生活于战国时代,在他的著作中有比《诗经》更多的关于远古的历史记载。这些历史事实有很多是可信的。因为它毕竟比我们早两千两百多年。本篇探讨其中的两句: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楚辞·天问》

“汤谋易旅”很不好理解,因为它和前后的句子意思上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朱熹说:“疑本康字之误,谓少康也。”但是它为什么不能是“谓太康也”或者“谓中康也”呢?朱熹的解释是很勉强的。要解决这两句话的意思的关键在于“覆舟”两字。我们把覆舟定位好了,其他的意思就好理解了。我认为覆舟的意思是指夏王朝作为一个国家的灭亡。说它是夏少康灭浇显然不能叫覆舟,因为浇根本就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很多注家为了能够解释通顺这样两句话把覆舟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我认为覆舟在这里只能有一个意思就是夏朝灭亡。从句子的语法成分看,后面“覆舟斟寻,何道取之”的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商汤。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上非常合理。

现在反过来解释“汤谋易旅”。汤是商汤。谋是图谋、阴谋。易旅是最大的难题,是改变军队吗?当然不是。

我的见解,这句话的原意是:汤谋易桀,何以厚之?

屈原写《天问》时,正是秦灭楚的前几十年,楚国使用的文字是古文。我想查在古文中旅和桀有没有被混淆的可能性。既然查不到不能妄下结论,姑且存此一疑。《楚辞·天问》中类似的错误还有一处,就是“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悦。”中的“条”字古代注家如朱熹作鸣条山解释也显牵强。我认为这里的“条”字也是繁体字错字,应该是:桀。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弱小的)商汤阴谋代替夏桀,它是怎样变强大起来的?

第二问的古文献价值很大。覆舟斟寻,说明夏桀被灭是在斟寻这个地方。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的话,商汤应该是在现在河南巩县一带灭了夏桀的。这是比较符合《国语》和《史记》记载的。

“昔伊、洛竭而夏亡……”                                   《国语·周语》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史记·吴起列传》

至今为止,屈原给出的亡夏地点最准确,最富历史信息。这后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夏桀“覆舟”在斟寻这个地方,商汤是从怎样一条路线攻克他的?关于商汤灭夏桀的进攻路线也是历史上研究者们争吵不休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一定是屈原在他的《天问》里最早提出的。

这样历史上注家和研究者非常头疼的两句《天问》就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历史事实,比较通顺,也比较完美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