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是远古时代的北极光
(2009-07-01 17:49:57)
标签:
烛龙北极光神田蛇身钟山文化 |
分类: 远古史·楚辞 |
烛龙现象其实正是我们远祖征服自然的一串历史的足迹。很多这类要用到自然科学知识解释的问题其实原理很简单,但是由于我们历代的研究者知识结构局限在文科,所以长期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别人研究出了正确的答案,限于知识结构的缺失,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因为缄默而失语。
有关烛龙的记载,最早见于《离骚·天问》和《山海经》: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王逸《楚辞章句》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朱熹《楚辞集注》注解说:“夫日光弥天,其行匝地,固无不到之处,此章所问,尤是儿戏之谈,不足答也。”
翻译成白话,他们的意思是:太阳为什么照不到那里,烛龙在照什么呢?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若木为什么红光照耀?
高诱《淮南子注》云:「蔽,至也。委羽,北方山名也。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烛龙到底是什么?几千年来众说纷纭。有杨宽的“祝融分化说”,有王孝廉的“句龙后土说”,有日本学者神田选吉的“北极光”说。我赞成烛龙是北极光的说法。海峡两岸有数位学者赞同“北极光”说。这个学说由神田选吉提出来已经快100年了。但是大陆的历史学家因为对科学知识的结构性缺失,不敢贸然接受这个结论。据说24年前中国学者张明华在《烛龙和北极光》中也说过:“烛龙不是动物,……‘烛龙照明’之说是北极光现象的神化。”我经过进一步的考证后认为:
烛龙是一种自然现象。就象我提出“中国龙其实就是当时的龙卷风”一样,(参见我的博文《中国上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它们都是远古人类因为不了解从而产生惧怕和崇拜心理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它沟通了天和地,在黑夜里发光,又是产生于中国人习惯认为是天之中心枢纽的北极地区,同时其形态还极富变化。因为它和龙卷风的形态很相似,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它是龙的一种。又因为它在北极的永夜里发光,人们就叫它烛龙。我们的远祖为北极光起了“烛龙”这个名字是非常形象的。
烛龙现象只发生在北极地区,就是《山海经》所划定的“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这里有羽山、幽山、钟山等《山海经》记载的山,说明远古中国人曾经到过那里。从形态上看它“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 人面龙身而无足”,而且形态多变,《文选·烛赋》有“六龙衔烛于北极”的描述。而北极光的形态正是颜色各异,姿态变化的。在北极地区长期观察拍摄北极光的张宜克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到“九月下旬……北极光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那被称之为夜的彩虹、变幻莫测的北极光常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出现在天空。形状看上去,有时象一块巨大的幕布悬挂在天边,有时象彩虹横贯在空中,有时象一把火炬冲天而起……”《合肥统一战线》1995。6
从动物特性上看,烛龙是“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这说明烛龙有动的属性却没有动物属性。
烛龙是“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恰恰是北极光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北极圈是夏至以后是半年白昼,而冬至以后则是半年长夜。也就是烛龙睁眼的半年是白昼,闭眼的半年就是长夜。这是当时人们的主观上的认识。
当北极地区半年长夜时,人们就产生了“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疑问。因为太阳在这里出现了反常现象——长达半年的黑夜。而“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则是指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半年的白昼就要开始了,烛龙在渐渐消退,等到太阳完全升起时,烛龙的光(北极光)将会显得非常微弱以致消失。但是这个时候仍然会有红色北极光出现。原理见下若木部分。
从北极光的形成原理看,应该是自古就有北极光的。就是说我们远古时代的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人类是能够看到北极光现象的。所以才留下很多记载。北极光是北极上空的空气,在太阳发出的高速的带电粒子激发下同时又受到北极的强磁极磁场的作用出现的光象。当太阳高速粒子冲击大气层时,会产生大面积的发光现象。这些粒子中的高速电子,在冲击氮气分子时会产生紫色光,当它和大气层内更低的空气相撞时会发出红色光。所以在太阳即将升起时,由于粒子的能量加大,进入大气层的动量加强,就会出现红色北极光,这就是若木发出红色光的原理。所谓若木其实也是和烛龙一样的天象,因为人们在不同时间看到的北极光形状不同,所以就取了“烛龙”和“若木”等不同的名字。
在北极的半年长夜里(每年约179天)经常可以见到。我国史书中关于龙卷风的记载到了北宋才有,至于北极光的记载就更迟了。所以烛龙被作为一种天象始终保持着它原生态的记载。随着历史上北极圈温度的不断降低,人类在追逐温暖而不断南迁,人类生存区域离北极越来越远,也不会再有人深入到北极去考察烛龙现象,于是它渐渐地成为一种古籍中的“记忆化石”,逐渐被人们淡忘,每当那些从未见过烛龙什么模样的研究者谈起它时,就逐渐被神化,或者如朱熹所说,成为一种“儿戏之谈,不足答也。”
现代的历史研究者和专家们应该引以为戒。很多历史的学科研究必须多学科综合,尤其是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解释。因为那是一个人类蒙昧物质的时代。很多现象的解释其实很幼稚。这也要求今天的和今后的历史学研究者也必须扩大知识面,力争成为自然科学的内行。有关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知识的综合利用研究远古史的具体方法和案例,请参阅我的以下博文:
《中国远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上)(下)
《远古史研究的盲点之二——感天而生》(上)(下)
《走下神坛的女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