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古第一部国土资源调查报告:《山海经》

(2009-06-16 09:43:19)
标签:

《山海经》

国土资源调查

远古

文化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自古以来,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山海经》记载的是历史上并不存在的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在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可能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山海经》中珍藏的远古史实也许超过任何一本书籍。它是至今仍然传世的中华文明著述的最重要的历史起点之一。

    从《山海经》内容看,它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土资源的总盘点。全书分为《山经》系统和《海经》系统.。《山经》部分,又称《五臧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把中国大地上的山脉按照方位和走向分成若干条,这样就形成了华夏大地的山川总图。其中的五臧是五藏的意思,指该经在记载每一座大山时,一般会记录下该山出产的植物、矿物、飞禽、走兽(包括人类)和水生动物等五种宝藏。《山经》和《海内东经》部分基本是真实记载,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所谓荒诞的成分极少。其后半部《海经》部分又分为两组。《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为一组,《大荒四经》和《海内经》为另一组。顾颉刚先生发现这两组记载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注:看了清朝毕沅校订的《山海经》注本我才发现原来这是毕沅发现的。顾先生也不客气,作为己见直接写进了他自己的讲义)。我认为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把当时能收集到的不同来源的口传历史资料全部编纂成册了.这样两组雷同的材料是当时收集到的两种版本。因为无法作出取舍就鱼龙混杂一并收入了,由于材料比较原始,保留了各种版本的民间口传历史,给我们今天研究《山海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不同的观点。清毕沅注解的《山海经》郭璞版类似清朝人编纂的《世本八种》。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样两组记载是不同的作者针对同一张地理图作的说明。我认为这张图就是大禹所绘制的括象图。从《山海经》的内容分析,这种可能性极大。虽然括象图今天失传了,但是依据《山海经》的叙述我们可以复原这张图。不仅如此,《山海经》记录了大量括象图所没有描绘的各地物产资源。无论《山海经》成书是战国还是更迟的年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早已存在的历史事实。它的成书不过是文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民间世代口口相传的有关信息。我国的文人从春秋时代就有自觉收集、整理、考究历史资料的做法。孔子编纂《诗经》等书便是一例,战国时更是蔚然成风,像《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这样一些著作。我们不能因为它问世较迟就否定它的历史真实。这也是一种那个时代的考古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书名出现较迟,但是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涉及《山海经》的内容的不在少数。清朝人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认定他的《山经》部分就是大禹所作:

    “《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于晋,而知之者魏道元也。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释地》及此经《南山经》已下三十四篇。”《吴越春秋》里有一段写实性的描述:大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所以《山海经》应该是一本纪实的书而不是什么神话著作。

    研读《山海经》有一个必须改变的立场:就是必须把这本书当作历史书来读,当自然科学来读,而不能像此前许多专家一样把它当作怪异小说来读。你把它当成历史记载,你就会茅塞顿开,你就会有巨大收获。我的收获就来源于我立场的改变。四十岁以前我也和大家一样认为《山海经》是怪异小说。现在我是把《山海经》当成一本自然科学的书来钻研的。我们的远祖努力想把他们掌握的整个国土情况以及他们的历史详细地告诉我们后代,但是,当时的智力和表达能力都还是初级阶段,但是他们仍然费尽心机想叙述清楚。在《山海经》里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见他们的这种努力。此外,在口头流传和后来的书面整理编纂时难免有变形,难免有传播者的主观改动。这一点在书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山海经》每到一地,记载的一般次序为:山—水—动物(或者人)—植物—矿产—神(图腾)。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真实的记载,只有对动物的记载荒诞不经,而这种荒诞不经其实是当时人的叙述能力低下造成的。我认为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能力来记录这些动物,用了他们最熟悉的动物来概括所见物种的全貌,使我们在几千年以后还能读懂他们的意思。我们的远祖真是伟大,伟大的令人五体投地。举一个例子: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中多駁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这是什么动物?白犀牛。这样的例子在《山海经》中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山海经》,因为那山确确实实至今存在,那水确确实实至今存在,那矿物至今确确实实存在,那植物很多至今也存在着。动物中有许多我们觉得很怪,那是因为我们以今天的理解力在要求古人,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古人,是我们太笨的缘故。

    《山海经》的句型非常单调,《山经》中几乎千篇一律如下:

    东(或南西北)××里。曰××山。其阳多××。其阴多××。有鸟焉,其状如××。有兽焉,其状如××,见则天下大旱。

     这样一成不变的句型不厌其烦的使用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远古时期的句型极为单调,句型的多样化是随着远古人们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丰富的。而在《山海经》成书的年代,人们的思维是低下的,表达是单调的,那是一个原始人类“智” 窦初开的时期。

    尽管如此,我们远祖的实践精神确实了不起。象神农尝百草一样,《山海经》中很多动物、植物都是经过人的食用,产生了效果以后,才写出简单的几个字:“可以毒鱼”“食之已嗌痛”“食之已狂”等等。甚至有吃死了人以后才换来“食之可以死人”的记载。

    这是我第一次用真实和历史的眼光研读《山海经》,收获很大。激动之余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算是开篇。以后我会以心得的形式把收获不断披露出来。相信会使人们大吃一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