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姐的正言

(2022-10-01 08:43:13)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品石录_葫芦迷踪
“赵姨娘见他这般,因问:‘又是那里垫了踹窝来了?’一问不答,再问时,贾环便说:‘同宝姐姐顽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赵姨娘啐道:‘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见第20回)

凤姐道:“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见第20回)

凤姐的话,似乎有些矛盾:前面要赵姨娘“教导”贾环,后面又说“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那么,赵姨娘到底能不能“教导”贾环呢?

这,就要从赵姨娘的身份说起了。所谓“姨娘”,说得好听点儿,是“半个主子”(见第46回)。然而,这“半个主子”毕竟不是主子。说到底,还是奴才的身份。芳官的那句“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见第60回)虽然难听,却也道出了真相。

不过,奴才也是分等级的。虽然是奴才,但毕竟是“半个主子”,比一般的奴才还是要体面多了。若是“一半点儿错了”,赵姨娘还是可以“教导”贾环的。

“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得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钱启李贵等都笑道:‘爷说的是。便托懒不下来,倘或遇见赖大爷林二爷,虽不好说爷,也劝两句。有的不是,都派在我们身上,又说我们不教爷礼了。’”(见第52回)

林之孝家的道:“虽然在这屋里,到底是老太太、太太的人,还该嘴里尊重些才是。若一时半刻偶然叫一声使得,若只管叫起来,怕以后兄弟侄儿照样,便惹人笑话,说这家子的人眼里没有长辈”;“别说是三五代的陈人,现从老太太、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见第63回)

可见,赖大、李贵、林之孝家的等人,都是可以“教导”主子的。这是他们的分内之事。假如“教导”得不及时,还有可能被派不是。

显然,奴才“教导”少爷小姐,是规矩所允许的。那么,作为“半个主子”的姨娘,自然也有这个资格的。只是,奴才的“教导”,仅限于劝诫的程度(类似于臣对君的劝谏)。这些少爷小姐,若是当真“不好了”,该打、该骂,那是“太太老爷”的事。这种尺度的“教导”,与赵姨娘无干。贾环虽是姨娘养的,但毕竟是主子。以赵姨娘的身份,好言“教导”贾环是合规的。若是施以打骂、羞辱,则是逾矩的。

撇开奴才的身份,作为母亲,赵姨娘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假如孩子真的受了委屈,就算没有能力为他出头,言语的抚慰、心理的支持,还是可以做到的。假如孩子有错,则应给予一定的教导。然而,无论是抚慰、还是教导,贾环一样也没有得到。

在赵姨娘的言语中,经常暗含挑唆。贾环后来也看明白了:“你这么会说,你又不敢去,指使了我去闹”;“遭遭儿调唆了我闹去,闹出了事来,我捱了打骂,你一般也低了头。”(见第60回)彩云道:“偷东西原是赵姨奶奶央告我再三,我拿了些与环哥是情真。”(见第61回)可见,彩云偷露,也是赵姨娘挑唆的。

所谓的“教导”,是为了让对方朝好的方向发展。而赵姨娘呢,则是正好相反。贾环被她教得“歪心邪意”。而彩云呢,也受到了不良影响。

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奴才,赵姨娘的言行都是不合适的。一旦和别人发生冲突,贾环不仅得不到支持或教导,还要被羞辱、责骂。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又怎会成长为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呢?

凤姐向贾环道:“你也是个没气性的!时常说给你:要吃,要喝,要顽,要笑,只爱同那一个姐姐妹妹哥哥嫂子顽,就同那个顽。你不听我的话,反叫这些人教的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的。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见第20回)脂批评道:“好阿凤!好口齿!句句正言正礼,赵姨安得不抿翅低头静听发挥批至不禁一大白又一大白矣!”

回目中明明是“正言弹妒意”,脂批亦云“句句正言正礼”。不知为何,似乎有不少读者解读为凤姐在“欺负”赵姨娘母子。这种解读,多是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种现象:“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仅因处于弱势,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若有不顺心,便去指责那些处于强势的群体或个人。他们便是利用了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只要和强势者有了矛盾、冲突,那就一定是后者的错。于是,赵姨娘的那些说辞,有很多读者都相信了,甚至为她鸣不平。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若想不被人看轻,就要自重些。放在现代社会,不遵守规则、爱贪小便宜的,也一样会被人看轻的。那贾环正是“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见第20回),从而招致了众人的嫌厌。

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难道因为你是庶出,就可以耍赖、还不许别人有意见?难道因为处于弱势,别人就应该格外容忍你?否则,就是在“欺负”你?

在《魔道祖师》中,那些辱骂魏无羡的低阶修士,也是类似的逻辑:因为我弱,就算辱骂你了,你也不能动我。否则,就是在“欺负”没有还手之力的低阶修士。当然,魏无羡不会认同这套逻辑:因为你弱,人家就必须容忍你么?因为你弱,就可以辱骂别人,而不用承担后果么?

明明是“自己不尊重”,却以受害者自居。连莺儿这样的,都算是“欺负”他。那么,在贾府中,大概很少有人不“欺负”他吧。历经此事,莺儿怎会对贾环抱有好感?如此,金钏等人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众丫鬟们素日厌恶他,都不答理”(见第25回)。必须指出的是,金钏等人的态度,是出于“厌恶”,而非“瞧不起”。一个人是“可喜”、还是“可厌”,取决于他自己。宝玉的“可喜”,贾环的“可厌”,是众人态度差异的主要根由。试想,假如宝玉和贾环的身份互换,以宝玉的容貌、气质、谈吐、性情,众丫鬟又怎会“厌恶”他呢?

脂批云:“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见第21回)假如所有人都像宝钗那般,能做到对“可喜”和“可厌”之人不形诸于色,贾环才不会有被“欺负”的感觉吧。

探春道:“环儿难道没有分例的,没有人的?一般的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怎么抱怨这些话!”(见第27回)“若不裁他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见第36回)就连素日厌恶贾环的凤姐,都要说“公道均匀”的话。可见,贾府少爷的标准应是大致相同的。

王夫人和赵姨娘,一主一奴,是不可比的;而宝玉和贾环,虽有嫡庶之别,却是可比的。在少爷们的月钱、分例等方面,贾府还是“公道均匀”的。同宝玉一样,贾环也有“一屋子”的人侍候着。他不受宠是真的,但遭遇不公却也谈不上。

探春说:“(我)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这也是白气。”(见第27回)贾母的那些梯己,自然也是随她的心。至于黛玉诸人,亦是如此:既是礼物、而非分例,谁薄谁厚,只是随心而已。元春在赏赐龄官时,只是出于喜欢和欣赏;她赏赐的端午节礼,亦是薄厚有别,而非人人有份。

显然,有些事情是无须“均匀”的。那是人家自己的东西,并非“官中”之物,如何处理、分配,别人是无权置喙的。类似地,还有捐款:至于给谁、捐多捐少,亦是随心而已。假如有人为此不忿、心生抱怨,那也只是“白气”而已。

赵姨娘说黛玉“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见第67回)。她在抱怨这些时,是否还记得,黛玉对她又是“陪笑让座”、又是“命人倒茶”(见第52回)的?她真正不满的,是黛玉没有送贾环礼物吧?她对黛玉既是如此看法,对贾母等人大约也是类似的心理。有几人能像宝钗那样“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见第67回)呢?

如此看来,能不被赵姨娘抱怨的,怕是只有宝钗一人吧?可是,宝钗的涵养与周全,世所罕见。拿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世人,未免过于苛刻了。而赵姨娘正是这样期待世人的。如果对方达不到这样的期待,便可能招来她的怨言。

赵姨娘似乎很看重“公道均匀”。然而,一旦探春掌权,便要求为她徇私。试想,探春若是徇私,又何来“公道均匀”可言呢?赵姨娘式的抱怨,在现代社会中亦不罕见。这样的人,处在低位时,似在追求平等,实为嫉妒不忿。这种嫉妒,源于贪得。因此,一旦有了机会,便要争取更多。

在凤姐的眼里,那种只挑庶正的,乃是“轻狂人”。显然,这种做法她是不认同的。对贾环的态度,是因他“实在令人难疼”(见第55回)。和金钏等人一样,不过是出于“厌恶”而已。

宝玉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在他看来,“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故而“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见第20回)。可以看出,宝玉对贾环并无恶意。为了避嫌,就连作为兄长应有的“教训”/“辖治”也都免了。他的关注点,集中在“姐妹”的身上;而对“兄弟”呢,谈不上有多友爱,但也大致过得去。

赵姨娘素日“常怀嫉妒之心,不忿凤姐宝玉两个”,“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见第25回)。如果说,杀凤姐或可理解为被“欺负”了。那么,杀宝玉呢?除了嫉妒、贪得,还有别的解释么?她都已经雇凶杀人了,难道只是小恶而已?

凤姐的“正言”,可谓词锋犀利、戳中要害。按说,赵姨娘的话,与她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她偏要跳将出来,言语弹压一番。如此的行事,岂不得罪小人、使人含怨?因此,后来的遭人暗算(魇魔法),也就不那么意外了。如果不是神仙帮忙,他俩早就死了。可是,这世上哪有神仙啊?被小人害死,才是残酷的现实。

综上所述,回目中的“正言弹妒意”,一点不错。以“正言”弹压阴毒之人,乃是招祸之媒。


2022-09-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袭人和湘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