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和湘云
(2022-05-03 09:45:09)
标签:
红楼梦文化 |
分类: 品石录_人生拾味 |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见第3回)。袭人道:“自我从小儿来了,跟着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见第19回)贾母道:“他(袭人)从小儿伏侍了我一场,又伏侍了云儿一场,末后给了一个魔王宝玉”(见第54回)。
可以看出,袭人最初是贾母的丫鬟。曾经“伏侍”过湘云,后来才“与了”(或“给了”)宝玉。
袭人道:“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见第32回)也就是说,在(第32回的)十年前,袭人还在“伏侍”湘云;而在(第3回)黛玉进荣府时,就已经“与了”宝玉。
从书中的说法看,袭人虽然服侍过湘云,却并未“与了”或“给了”湘云。因此,她和紫鹃的情况是不同的。按书中原文,紫鹃(初名鹦哥)是“与了”黛玉的(见第3回)。假如贾母把袭人“与了”湘云,就不好再把她“给了”宝玉。
鸳鸯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第24回)这些被“与了”年轻主子的丫鬟,不出意外的话,基本上就意味着要跟一辈子了。丫鬟是有年龄限制的。无论是袭人、还是紫鹃,都不可能做一辈子的丫鬟。在这样的人家,如果是男性主子,要想跟他一辈子,那就是做姨娘了;如果是女性主子,要想跟她一辈子,其出路也差不多。紫鹃说:“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第57回)。姑娘去哪里,她就要跟去哪里;姑娘要嫁人,自然也是要跟着去的。
当然,这更多是一种福利的性质,而非强行的要求。假如袭人一定要出去的话,“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身价银一并赏了这是有的事呢”(见第19回);而紫鹃亦可犹豫:“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若去,又弃了本家”(见第54回)。对丫鬟而言,做“半个主子”是条不错的出路。像鸳鸯这般“不识抬举”的,毕竟还是少数。无论是考虑将来的出路,还是念着和主子“素日的情常”,都是如此。
湘云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见第32回)可以看出,湘云在贾府住过一段时间,直至史家太太没了;而湘云家去时,袭人并没有跟去。假如贾母把袭人“与了”湘云,自然是要跟去的。可见,袭人服侍湘云,只是临时的工作安排。在湘云家去期间,贾母把袭人“与了”宝玉。
鸳鸯对平儿说:“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见第46回)。翠缕是“跟了史姑娘去的”。假如她原本就是史家的丫头,鸳鸯就不会如此说了。可以推测,翠缕是贾母“与了”湘云的(与紫鹃类似)。
在湘云年幼时,交由袭人这样的丫鬟照顾,自是妥贴;而在年纪稍长时,有翠缕这样的丫鬟相伴,则似乎更佳。两人之间的互动,倒也有趣(见第31回)。这一对主仆,当真是绝配。把翠缕给湘云,把紫鹃给黛玉。贾母的安排,是非常恰当的。
湘云自幼父母双亡,贾母心疼她,遂把她接到贾府来住。这与黛玉的情况有些类似。一个是侄孙女(湘云),一个是外孙女(黛玉),不仅身世堪怜,亦是可疼之人。因此,贾母对她俩格外地怜惜、疼爱。
曾见到一种说法:平儿原是贾母的丫鬟,因贾母特别喜欢凤姐,便把平儿给了她。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贾母特别喜欢宝琴,也没有把自己的丫鬟给了她。这是因为,黛玉和湘云皆是自幼失母。贾母是很近的女性长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母亲之责,自然比别人要多疼一些的。于是,她俩得到了特殊的待遇。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3回)。不知袭人在服侍湘云时,是否心中眼中只有一个湘云?书里没有说。以两人的性情,关系亲密是一定的。然而,湘云在袭人心中的分量,显然是比不上宝玉的。这一点,湘云也是有所感觉的。
看来,袭人也是有所选择的。能让她“心中眼中只有一个”的,仅有贾母和宝玉。外推到湘云,都是不太靠谱的。至于琪官,他们连主仆关系都不是,外推就更不靠谱了。不过,就算比不上贾母或宝玉,湘云在袭人心中的分量,比之黛玉等人还是不同的。
湘云因黛玉铰了自己做的扇套子而生气,说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见第32回)
袭人的话,被不少读者理解为对黛玉的恶意攻击。对此,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湘云说,既是黛玉剪的,自然该她做。而袭人的话,则解释了黛玉不做的原因(体弱多病兼贾母宠爱)。这里,涉及到湘云和黛玉之间的小矛盾。于情,袭人和湘云颇为亲近;于理,黛玉做得的确不妥。因此,在这件事上,袭人挺湘云、对黛玉表现出一些不满,亦在情理之中。
“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宝钗);“小性儿,行动爱恼”(湘云);“嘴里又爱刻薄人”(小红);“是个多心的人”(宝玉)。众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大致类似的。这是黛玉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真爱黛玉者,应该“爱其所是”。既能接纳她的小小缺点,也能容忍别人的一些微辞。谁也不是神。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无懈可击。只要不涉及人品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黛玉是一个有滋有味、有棱有角的“人”,而不是一尊供人膜拜的塑像。何必搞得那么神圣不可侵犯、让人敬而远之呢?
“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见第18回)“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见第32回)在和宝玉的互动中,一旦发现自己错了,黛玉的反应大致有两种:或是心中悔愧,或是直接认错。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见第42回)脂批道:“真能受教尊敬之态娇憨之态,令人爱煞。”这正是黛玉的可爱之处。
按照黛玉的风格,误剪扇套的事,就算表面不认错,心中也是悔愧的。她虽然爱生气,但绝不是那种“说不得”的人。的确,从黛玉的反应看,她并没有怎么生气。袭人说的是事实,并没有歪派她。而黛玉呢,也没有那么自恋,别人的一点抱怨都接受不了。
袭人道:“我前儿粘的那双鞋,明儿叫他做去。”(见第32回)宝玉“甘心为诸丫鬟充役”(见第36回)。而湘云呢,也不怎么摆主子的谱儿。再加上两人素日的情分,故而袭人肯如此待她。有人竟拿这个来攻击袭人,实在是不懂两人之间的情分。
湘云在袭人心中的分量,固然比不上宝玉。然在小姐中排第一,还是毫无疑问的。面对湘云的抱怨,袭人难以正面应答,自是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之故。然而,当湘云和黛玉之间出现矛盾时,她很自然地站湘云,亦是不足为奇。
2022-05-0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