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葬花说

(2020-03-19 11:52:38)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品石录_芳情雅趣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见第23回)脂批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

 

说到葬花,在俞平伯的《唐六如与林黛玉》(见《〈红楼梦〉辨》)中,曾对唐寅葬花和黛玉葬花作一对比: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挟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抨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二)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 …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见第23回)“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 只听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落着,哭得好不伤心。”(见第27回)

 

“读者逐字句参较一下,便可恍然了。未有林黛玉底葬花,先有唐六如底葬花;且其神情亦复相同。唐六如大叫痛哭,林黛玉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心。唐六如以锦囊盛花;林黛玉便有纱囊,绢袋。唐六如葬花于药栏东畔;林黛玉说:‘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

 

看来,如此经典的葬花场景,亦是有所本的。只是唐寅的表现男性化一些,而黛玉的表现女性化一些而已。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见第40回)

 

看到此处,突发奇想:黛玉此言,或许只是一个借口,为的是留下那些“破荷叶”而已。对“残荷”的爱惜,亦如她对“落花”的爱惜。

 

在我看来,林黛玉之所以是林黛玉,并不是因着出众的诗才。说到写诗,历史上比她强的人多了去了;而在大观园中,可与她抗衡的也颇有几位。然而,这般细腻的心思,却是古今无双。

 

何仙姑扫花,林黛玉葬花。“明媚鲜艳”之时,谁人不爱?难得的,是对那些残花败叶的怜惜。以我的理解,林黛玉不是“花魂”,而是“葬花魂”(正如何仙姑是“扫花仙子”,而非“花仙子”一般)。

 

李劼说:《红楼梦》的问世,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见《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这话我是极赞同的。宝玉身上的那种特性,虽如警幻所说,“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见第5回)。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应该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情痴情种,但每个人都可以具有人文精神。

 

花本洁净,却被人“脏的臭的混倒”。这是花儿的冤屈。红颜受屈,才人遭厄,原是一理。古往今来,有过多少乱判的“葫芦案”!以人文精神去细心体贴,以理性精神去判冤决狱。这是我们要做的。

 

人们常把宝玉当作《红楼梦》的核心人物,关注他的爱情和婚姻。于是,此书便成了一场俗不可耐的三角恋爱、阴谋争夺。然而,愈读此书,便愈爱黛玉。在我看来,黛玉、而非宝玉,才是此书的灵魂人物。

 

作为“全部之主”的二玉,其生日颇有意味。宝玉的生日,大约在芒种前后、饯花之时。这与黛玉的花神生日,正可相对。

 

黛玉的生日,有一人(袭人)作陪,且袭人又姓“花”。其寓意,便是“花”。宝玉既然“恋花”(柳絮词时,他抽到的词牌正是《蝶恋花》),自然心里眼里都是“花”了,故有黛妻袭妾的预期。而宝玉的生日,却有四人(宝琴、岫烟、平儿、四儿)作陪。其寓意,便是“葬花”。

 

看来,宝玉生来注定就是那送春、饯花之人。生日的那天,他也曾有过“葬花”之举(见第62回);而在当晚的群芳宴上,芳官又唱了一首《赏花时》(见第63回),便是出自《邯郸梦·扫花三醉》,表现的是何仙姑盼望吕洞宾度化卢生回天宫替她扫花的心情。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见第27回)待到黛玉诸人离他而去时,宝玉自然也就成了“他年”的葬花人。那卢生是未来的扫花仙,而宝玉亦是他年的葬花人。此时“赏花”,彼时“扫花/葬花”是也。

 

 

2015-09-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情僧非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