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为何不能来?
(2012-12-12 18:14:45)
标签:
红楼梦文化 |
分类: 品石录_葫芦迷踪 |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一日,宝钗前来看望。于是,二姝“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见第45回)。临走时,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那宝钗“答应着便去了”。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知宝钗不能来”,于是灯下读书、写诗。“吟罢搁笔,方要安寝”时,宝玉来了。
有的读者,对宝钗的“不能来”有些微辞,认为她对黛玉不够真心:既然宝玉能冒雨前来,她为何就不能来呢?
其实,细想一下,就不难理解。原因主要有二:
(1)潇湘馆和怡红院相距不远,分别位于大观园的西南和东南;而宝钗的蘅芜苑,则位于大观园的北部。黛玉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见第23回)从怡红院到潇湘馆,路途很近;而从蘅芜苑到潇湘馆,则要穿过大半个园子。
(2)那宝玉毕竟是男子,骑马、射箭都来得的;而宝钗则是闺中弱女,晚上冒雨出门显然是不便的。
试想,若要黛玉在晚上冒雨走上大半个园子,读者肯定会觉得很过分。那宝钗固然比黛玉体质强些,但毕竟也是花柳弱质,无法和宝玉相比。就算是宝玉,让他在雨夜中走这么远,也未必让人放心啊。
因此,黛玉一看天黑了、下雨了,便知宝钗不能来,并无怪怨之意:又没什么要紧事,不过是闲聊天而已,何必要人家大老远地冒雨赶来。要是为此淋了雨、生了病,或是失脚滑倒、跌了人,她又岂能心安呢?
那黛玉并没有料到宝玉会来,故在看书、写诗后,便打算安寝的。却不想,在“风雨如晦”之时,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来看望她了。“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见《诗经·郑风·风雨》)宝玉的不期而至,是个意外的惊喜。
那宝玉近在咫尺,黛玉也没指望着他会来。更何况,是住得较远的宝钗呢?在这种情况下,不来是合乎情理的。就连宝玉,在雨夜中看望黛玉,也不过是偶一为之,并非常态,故在黛玉的预期之外。
在我看来,宝玉突然想起雨夜探望黛玉,很可能是因为北静王送了他一套“细致轻巧”的雨具,到了下雨天,便想着穿出去体验一下。黛玉的潇湘馆又近,且记挂着她的病,自然就去了那里了。
不过,宝钗自己虽不能来,仍是打发婆子送来了“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宝玉前脚刚走,那婆子后脚就到了。秋日雨夜之中,有着二宝(一个是知己,一个是良友)的关心和体贴,也算是凄凉中的一股暖意了。
2012-12-1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