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
知道“北大医院”这个名字,确切说起来是在四十几年前。那时候母亲在“五机部”(第五机械工业部,后来改为兵器工业部,再后来就改为什么总公司了)工作,母亲是公费医疗,孩子可以享受“统筹医疗”;这种医疗方式,可能类似于农村的“互助会”吧。我记得,好像就是每个孩子每月交1角钱,就可以医药费全报销了。是不是在“定点”医院看病才能报销,我也搞不清楚,反正看病就是去“北大医院”。所以,从很小时候对“北大医院”就是耳熟能详了。至于“北大医院”名声多大,医术如何,不在小孩子需要知悉的范围。
在我印象中,那时候北京除了儿童医院(在三里河)之外,其它去过的医院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后来才渐渐明白,因为公费医疗的原因,不是想到哪里看病就可以去哪里的。那时候工资普遍很低,到异地就医,不说能不能花得起钱,就是住宿都要单位证明的。现在的“医保”制度除了沿用“指定”医院就医,有些大病就要向大医院问诊了。于是乎,北京的几个大医院就人满为患了。门诊、住院,属于“紧俏”的领域,大多需要“关系”。应运而生的,就出现了专门“贩号”的。
医院也越来越多拥有了市场化色彩。
没办法,有需求就有市场。假如监狱可以私营的话,兴许就会产生“五星级”监狱,招待所一般的连犯人都不爱去。这是题外话了。
最近一两年,自己因为面瘫和带状疱疹两次就医“北大医院”,两次都是在其它医院看过多次无果之后去的;两次都迅速得到治愈。让我对从小产生依赖的北大医院更有好感。
近日,突然爆出“北大医院”由实习生主刀造成患者死亡的事件,使“北大医院”在我心目中顿然失色不少。事又凑巧,家父心脏术后又引发肝肾病变,急送“北大医院”;在急诊室两日,因联系不到住院的床位,只得转到“三零五医院”。就在转院第二天,从媒体获知前述事件的报道。转而回想,那些急诊科的医生怎么琢磨怎么像“实习”的(也可能不是,只是自己生了疑心)。
北大医院“实习生门”事件究竟是偶发还是必然,现在下结论也许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因为事件主角的死者本为该院教授详知内情而爆料,还是其它原因而引发不得而知,可这类事情是不是只有北大医院如此,倒是需要就此拷问的。实习医生不同于实习律师,前者能要人性命,后者会造成损失;损失可以弥补,但性命不可挽回。
现在,各方面竞争都非常激烈,从上学到就业,再到各个行业,应该说,除了少数的垄断经营之外,几乎没有不存在竞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医院同样存在竞争。竞争导致规模的扩大,规模扩大又导致人才的匮乏;这样一个竞争的链条,不出事则相互衔接,一旦出事,必然产生断裂。不论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竞争,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但不论如何竞争,规范是不能突破的。而“北大医院”事件显然突破了规范的底线,这是非常可怕的,可怕不仅在于致死人命,而在于对整个行业社会评价的降低。然而,现今最可怕的就是对此严重忽略。
但愿“北大医院”事件成为终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