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南京,南京》

(2009-05-11 20:12:42)
标签:

南京南京

南京大屠杀

黑白片

孙中山先生

张纯如

中华民国

杂谈

分类: 与社会有关

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

    看完《南京,南京》已经是凌晨了。上百人的放映厅只八个观众。可是,据统计上映几天票房收入就已经过亿了。

    对我而言,近年来很少“渴望”看一部电影,在看过这部电影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一下子好像说不清楚。但“真实”是最切实的感觉之一。因为什么感觉真实,或许首先是因为黑白片的缘故吧。在我印象里,过去描写战争的影片大都是黑白片,资料片更不必说,一定是黑白的。所以,潜意识就已经形成了:只有黑白才是真实的,或者说,这样的内容让人不大接受彩色的,尽管那时候世界同样是有色彩的。反过来,如果描写现代生活的电影采用黑白片,倒是比较不容易接受的,因为,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色彩里。

    《南京,南京》是专门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36岁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因撰写《南京大屠杀》可能患上忧郁症而自杀了。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莫名其妙地感觉,真可能有人会因此也患上忧郁症。的确,影片的震撼效果,让人长时间难以摆脱受到的心灵冲击。虽然,描写的仅仅是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分,但“30万人”惨遭屠杀,是我们第一次从接触南京大屠杀史实开始,就在头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的;所以,看片的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印证历史的感觉。因为,只有这般血腥的屠杀,才能制造这种人间灾难。在整个战争面前,所有人都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生与死的符号而已。这一个一个符号相加的结果,就是几千万个生灵的终结。在这些终结的生灵中,惨烈的南京大屠杀却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后人眼中所听说、记载的战争历史。现在,这部历史的一部分被搬上银幕,尽管是一部故事片,但它却是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因此才有如此震撼的效果。

    影片中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是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被推倒。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手创建和缔造了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中华民国的象征。然而,日本人不但占领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而且推倒其精神支柱,此举,比屠城是一种更大的羞辱。屠城是灭绝人性的,推倒精神领袖雕像,实乃是对一个国家的侮辱;毕竟,那个时候,中华民国是国际法上的合法国家。希特勒侵入法国占领巴黎之时,只是炫耀般在凯旋门下留影;其没有推倒埃菲尔铁塔,没有炸毁凯旋门,没有从精神上去摧残法国人的心灵。然而,日本人却这样做了。

    至于大屠杀、强奸等等暴行,至今日本人都不认罪,通过此片更激发中国人厌恶的情绪。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战历史显示的是抗争和最终胜利的辉煌,但七十年之后,才把这种屈辱展示给后人,而且是通过年轻后人(导演陆川)的视角,这不能不说来得晚了一些。张纯如的书全名是《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如果从流逝的时间来算,我们的确应该接受“遗忘”的指责。好在随着陆川的影像,这种遗忘定格在历史的今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