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
司考,司法资格考试的简称。
儿子参加了今年的“司考”,两天的“司考”结束了,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每每问起,答曰不知。儿子从上小学开始,任何一次考试,只要问他“考得怎么样”,标准答案“还不知道呢”。说得也对,在判卷没有结束、结果没有公布之前的确是不知道。
儿子经过四年大学法律学习,我原本以为参加“司考”是当然的选择;不曾料想的是,中间有段时间他居然要放弃参加,准备找个工作,而且居然真的付诸实施,去一个什么编辑部要做编辑。后来经过一番交流,他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而且不是那种勉强的接受。
我从来不想让儿子接什么所谓的“班”,因为我做律师,也让儿子将来一定要做律师;如何选择未来的事业,当然是他自己的事。他自己如果有更好的设想和追求,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肯定要尊重他的选择。但作为父亲,给些建议,给些思路,也是非常的正常的。
自己做了二十年的律师,要问做得如何,答案是:不满意。儿子将来如果能够做律师,相信一定会超过我;这并非是望子成龙的一厢情愿,而是他具有做好一个律师的很多潜质,当然,如果司法环境能够有更好改观的话,或许会做得非常出色。建议儿子参加“司考”最简单的出发点,是因为他学的法律。如果能够顺利通过“司考”的话,我最希望他从事律师工作,而不是其它司法职业。儿子“大三”时候,学校安排到检察院去实习,那是我曾经工作过的领域;有时候听他讲述一些所闻所见,与我过去工作过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他从内心里也很不接受一些东西。我不想说从事法律工作只有律师是最好的,至少他不喜欢司法机关那种环境,这一点上与我不谋而合。
“司考”仅仅是一个门槛,如果能跨过去,就要选择自己所喜爱和接受的职业,当然,跨不过去也无妨,世上可以行走的路不只这一条。如果选择错了,改起来当然也不难,但既然事先有的可以选择,为什么要走弯路呢?所以,通过“司考”如果儿子能进行更多的“思考”也是一个不错的收获。
现在,全国有六百多个院校开设法律系,每年毕业的学生并非都参加“司考”,用非所学还是多数。也许当初选择学习法律的时候,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法律为何物,只是懵懵懂懂地感觉专业不错。事实上,现在的法律教学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巨大,学过了,不一定就能运用在实践中。“司考”也还不完全是能力的考试,考过了,也不说明真的怎么样了。况且,现在的司法体制,司法环境,仅仅解决了“考”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一旦考过,若从事律师职业,就要一辈子不停地学;毕竟,在这个职业里先要解决生存,然后才能谈发展,最后再考虑出人头地。基于我对现今司法的认识,如果儿子通过了“司考”,对于他的择业,我也处于两难境地:即使不到司法机关而直接做律师也并非是最好的选择,最恰当的选择就是应该继续去学习和深造。
对儿子继续学习与择业的困惑,让我想起前些年流行的《穷爸爸,富爸爸》一书。原来我对儿子上学考试也与其他家长抱同样的心态,好像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一事无成;在读过那本书之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父辈给子女的不应该是自己设定的前途,而应该让他们自己谋求立足社会的方式。所以,对于儿子考试成绩如何、考什么学校等等,我几乎采取放任的态度,一切都由他,最多给些建议。至少,我没有那种必须让儿子出人头地的追求。
现在,儿子的“司考”结束了,考得过,考不过,都不是命运的终点;只要他努力过,只要他认为这种努力值得,就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