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
最近几日,就北京天气状况,市环保局领导高调答疑。一次是针对有些外国运动员要戴口罩参加奥运会,称“如果一定要戴口罩,那就是给你的行囊当中多增加了一点份量,我想它是用不上的”。再次是回应北京空气能见度低,说“……空气质量的本质特征,需要用监测数据来显示,而不能用肉眼感觉。”对于这样的回应,我们只能怀疑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是不是出了问题。
古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面对环保局长所做的解释,让我们必须相信耳听为实,眼见为虚。我们不了解该局长履历情况,不知道该局长专业背景情况,不清楚该局长生活阅历水平。但就其回应的理由,使我们只能做出一个假设,我们与该局长的耳朵和眼睛可能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原因之一,我们眼见晴朗的天感觉空气质量好,但局长告诉我们“不能用肉眼去感觉”。我们的眼睛长来本来是看的,现在增加了“出气”的功能。因为我们“看”所不能。如果北京像“雾都”重庆少有晴朗,没有多少可对比的,可能倒是信了局长的话。问题在于,从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之后,只要说到环境和空气质量,环保局告诉我们的感性标准就是一年中拥有“蓝天”的数量。蓝到什么程度虽然没有提供相应的色谱,但蓝与灰的区别却是肉眼所见的。所以,环保局将出现蓝天的数量作为空气质量改善的标准,也是作为其政绩而载入史册的。突然间,环保局长告诉我们标准变了,即“蓝天和空气质量有关,但不能绝对划等号”。原来以绿水青山形容风景至美,当滇池、太湖大面积绿藻暴发,我们才晓得那种绿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而是污染的结果。现在,环保局长说蓝天与空气质量不能划等号,是不是想说蓝天太蓝了也是污染的结果呢?
不一样原因之二,我们的眼睛不够科学,因为没有“检测数据”辅助。环保局长肯定不一样,他可以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一定相信“监测数据”。本来我们眼见是灰蒙蒙的天空,但环保局长给我们的“监测数据”是偏蓝,我们就应该怀疑自己的眼睛加装了灰色镜,只见其灰,而不见其蓝。细一琢磨,我好像明白了点儿,环保局长一定有绘画的基础。因为蓝是三原色之一,蓝加红会变成灰,如果是浅灰就加些白。看来我们只见灰未见蓝,是因为我们缺乏美术素养,只懂得三原色,不知道世间万物是多姿多彩的。除了蓝,还有灰。蓝可以变灰,灰可以变蓝。至于怎么变,在环保局长眼里当然就取决与“监测数据”。如此这般高深的感性,岂是我等没有艺术和专业素养的草民能悟到的。
不一样的原因之三,我们只靠眼睛而不靠耳朵是不行的。所谓聪明,“聪”就是听,“明”就是看。只听不看不行,只看不听也不够。所以,人家环保局长不但能看到我们所不能看到之物,也能听到我们所不能听到之音。通过其“监测数据”的依据,我们听到噪音不足以“噪”,必须“监测数据”反映超过了多少分贝才能算。所以,照片显示灰度并不能说明天不蓝,空气质量就不好;同理,录音显得声音噪杂,也不能说明环境就不够宁静。这些都不取决于我们的眼和耳,而取决于“监测数据”。从小我们就被告知何为晴天何为阴天,那些都是凭眼睛可以看的,现在好了,我们不能相信眼睛,必须相信“检测数据”。既如此,咱就不能说人家环保局长说的不对,因为数据在人家手里掌握着,你说空气质量好坏没用,必须人家说才是正确的。这就是人家比咱聪明的地方。可是只要下雨车上就满是污点,不知道是不是能给个“监测数据”的数值说明污到什么程度才不会有污点。
说来说去,终有一事不明:既然北京空气质量那么好,外国干嘛非要说不好呢,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招惹环保局长迎头痛击吗。好像其它国家举行奥运会的时候,就没有拿空气质量做文章的,难道北京奥运会其它都不重要,只有环保局长才是最大的焦点,是国宝级人物,人家就是跟你过不去。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吧。在这个问题上恐怕不存在真理只掌握在环保局长少数人手中的情形。北京空气质量好坏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至少应该学会勇于面对事实,应该懂得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只有懂得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相信能够把北京空气质量搞好之类的信誓旦旦,否则,人家不会只说一个环保局长不懂事,会由此对全体中国人的智商产生怀疑。
所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仍然是硬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