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人性化

(2007-08-06 01:52:04)
标签:

文革

亲属

主流

人性

陈丹青

分类: 与无聊有关
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律师
 
    人性化现如今实在是很时髦的名词,各行各业都在谈,好像不谈就没有了人性,大有缺少人性就缺少本能的架势。可,就在这样大谈特谈热门话题下,还是发生了黑砖窑这类专属于奴隶社会的情形,不说与人性化天壤之别,简直就是背道而驰。
    如果关于人性化是从社会底层开始提及的,或许就是异端邪说了。谁敢说我们的政府不人性化,我们的制度缺少人性化。所以,有些观念正确与否,不一定取决于观念本身,还要看是谁说的。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吧。
    看过最新一期《南方周末》上陈丹青先生的文章——异端的命运。陈先生在文章中说到“特立独行”(近年来,这个词给已逝的王小波先生用的最多)时,有段非常精彩的叙述,他说“在我们这里,‘特立独行’的人肯定遭遇两种困境,而且是没有出口的困境:一是反体制,你休想,一是反社会,你也休想。从儒家的传统,到当代历史,我们都没有反体制反社会的空间。所谓‘反’,不是造反,不是革命,而是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不知为什么,从陈先生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人性化”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并不是最近才提起的。然而,如果这样的观念是民间人士、特别是“特立独行”者提出来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很难成为主流的观念,更无法成为各行各业争相表达追逐以宣示立场的观念。
    “人性化”在提出之初,有些法院甚至将对死刑犯执行前让亲属会见,也作为表达接受此种观念的一种重大举措。如此说来,原来根本不允许亲属见最后一面而秘密处决的做法,显然是缺乏人性的。这样的事例虽然有些极端,但多少折射出我们在追随一种观念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时尚化倾向。好像不如此,就不是“体制”应有的表现,就不是“社会”应有的表现。借用陈丹青先生的话题往下说,在社会主流观念提倡“人性化”之前,你若是指责法院在处决人犯时不让亲属会见是没有人性,那你一定会被视为反体制、反社会的人;褒扬者说你“特立独行”,主流观念只能说你反动。“反动”这个词从“文革”结束之后就不大用了,但并不是从人们的观念和头脑中就彻底消除了,一定还是有人对“散布”非主流观念的“特立独行”者扣个“反动”的帽子,无论是指言还是指行;而现今“散布”的观念将来为主流所接受乃至推崇的时候,一定是这些曾言“反动”的人积极宣誓跟风。这样的人在“文革”之前有,在“文革”当中有,在“文革”结束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不会绝迹。因为,他们嘴上说要人性化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理解主流所提倡“人性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知道自己当下该说什么,只知道不喜欢听别人当下说什么,尤其是事关“乌纱”的时候只能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