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习习与舞蹈 |
一、“原生态”《云南映象》与原生态云南歌舞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生活空间使我们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越来越遥远。可以说,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曾深深打下民族传统烙印的一切必然遭受致命的冲击。不过,也正是由于社会的转型,才使尚处于清醒意识的人类越来越关注原生态的东西,今天我们谈“原生态”,它似乎有很多外延,比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等等……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生命轨迹。因此,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多出了一种关于“原生态”的呼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关注民间文化的现代人,我自然将眼光投射到了原生态的民间文化上,我认为,原生态民间文化中的“原”——记录着生活的原本,反映着生命的真实进程,因此,真实是原生态的灵魂。然而,就连以真实记录为使命的电视纪录片都不能保证有所谓真正的“真实”,更何况打上了浓厚的杨丽萍烙印的舞台版《云南映象》了。因为,在纪录片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所谓真实,是创作者在特定条件下感知到的真实。这个特定条件可以包括创作者与摄影机在现场的存在、涉入、创作者的视点、创作者在选择素材与提炼主题中的主体意识渗入等等因素。从这个角度上,任何被搬上了舞台的民间原生态歌舞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了,更准确地说,《云南映象》应该是以原生态民间歌舞为基本素材的民间歌舞集,或者是打上了引号的――“原生态”歌舞。这就好比动物园调整了场馆单一的展览形式,给动物提供模拟自然的生存环境一样,但是,这“人为”的“原生态”并不是真正的原生态。
对于这个抽象名词,杨丽萍解释说,“原生态”的含义包括:节目取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元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元素组合;服装道具设计制作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70%的演员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演员等等。在荷花奖上捧得金奖的《云南映象》到达北京后,在各大新闻媒体上更是火爆造势。该剧甚至被某些媒体誉为“一台粗犷得烧起火来、纯朴得拧出水来的原生态舞蹈”,说杨丽萍,还原了生态,还原了艺术。我则认为,《云南映象》的新意在于,《云南映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但它强调了原生态的内涵,从歌手到舞者,从道具到服饰,从歌声到舞影……都体现了这一特色,或者说《云南映象》体现的是一种敬重民间的“原生态”的精神。但不能说《云南映象》是对原生态的还原和再现。
“原生态”和原生态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作为文化产业的剧场表演,用最“原生”的歌舞展现民族文化,用最“现代”的舞美调动剧场效果,是精雕细琢的民族舞台艺术创作;而后者只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