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其实, 像陈柱兵这样,利用手中的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在项目专项资金的审批、发放过程中,向企业收取好处费,甚至明码实价的索要一定比例回扣的现象非常普遍。早已成为政策扶持资金、奖励资金投放的潜规则。陈柱兵案暴露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长期以来,国家在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帮助老企业改造、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设立了诸多专项扶持资金或奖励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往往是无偿资助的性质。对企业来说,争取到多少专项资金,就等于格外得到的收益。因此,许多企业开始巧立名目,采取各种手段申报;而部分手握专项资金管理权的政府官员,把此权力视为换取利益的筹码,进行权钱交易。形成了2:8、3:7、甚至5:5分成的潜规则。使不少确实急需政策支持的企业,因不懂“规矩”得不到资助,而一些不具备政策扶持的企业,只要能拿出回扣,就能获利。从而导致大量的国家政策扶持资金,被不法官员和企业“中饱私囊”。
其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执行中不公开透明,政府相关部门及官员的权力过分集中,专项资金管理混乱,对项目考察、审批不严格,对资金投放及项目监管不到位,对资金使用效果无追踪,缺少必要的制约机制。
国家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发放过程中的非法违规现象,暴露出政府对产业、企业扶持政策中的诸多弊端。使不少企业把精力放在向政府官员拉关系走后门上;而一些政府官员把扶持标准放在企业的“钱景”而不是前景上。特别是一些企业把“套取”的专项扶持资金,根本没有按照资金使用要求用到发展生产上,而是用于其他用途,甚至挥霍消费。如此国家项目专项资金的投放,不仅失去了国家投入专项政策资金的作用,更是有悖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原则,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许多企业家呼吁,政府对需要政策支持的行业或企业要统一标准、一视同仁。急需改变以往通过审批获取有限资助指标的做法,可以把前置投入变为事后奖励。这样既可以有效杜绝某些政府官员腐败和企业非法获利的行为,又能真正激励企业按照国家的政策导向发展。